家乡的门前有一条小河,它是我们童年的乐园,一年四季我们怎么也不愿离开它,谁让它的魅力太大。
春天,大人们到河边采摘野芹菜,抽毛竹笋拿回家作菜,我们小孩就沿岸找芦蔸子儿、四月子儿、野蔷薇嫩枝苗当零食吃。夏天,我们就在沿河的柳树下荡秋千,爬上树掏鸟窝,用牛尾巴毛套鸣蝉,到处找蜂窝捅,在河水中洗澡,沿河岸摸鱼捉鱼。秋天,我们就打“水枪”、打土仗比赛,还会沿河筑坝、修小“水库”比赛:看谁修的坝坚固维持的时间长。冬天,在小河边滑冰、搓冰块、吃冰块比赛。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放学回家的这一段时间内完成。身上有点磕磕碰碰的,没有人说家长也不在意。只是打湿了衣服不好办:那时家家户户孩子多,每个孩子换洗的衣服有限。弄湿了回家自己想办法:或者偷换兄弟姐妹的衣服,然后上山捡点柴回来烧火把衣服烘干;或者等父母散工回家后挨打挨骂。自然,我们大多数伙伴会自己处理好的。
在这一切当中,我们最喜欢的是在河里摸鱼捉鱼。夏天,洪水过后,小河里会被冲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水潭,水潭一般都只有一两尺深。水潭中、石岸里就有许多小鱼:鲫鱼、游戈鱼儿、马科鱼儿、菜子鱼儿、麻头鱼儿、鲤鱼砣儿……望着小鱼们游来游去,谁不羡慕呢?它们可是上等的下饭菜啊!须知,二三十年前,每一年当中,大多数人家只能吃上几回肉,而且都是逢年过节的事。如果大人们发现河中的鱼儿多,就会有人拿上捞网捕捉一番。这样漏网之鱼不多了,就成了我们小孩捕捉的对象。
那时,我们光着上身,穿着短裤,打着赤脚,顶着烈日,拿着土筐,提着鱼篓,在小河里奔上跑下。多么自由多么舒畅多么快乐啊!大孩子捉鱼,小孩子提篓;男孩子捉鱼,女孩子提篓。即使一次我们每人只分到三四条小鱼,也会非常高兴:拿回家撒点盐,吃饭前用菜油一煎,那真是下饭的美味佳肴啊!一条小鱼能下一碗饭哩。
为了捉到更多的鱼,我们费尽了心思。夏天上学的时候,我们经常不走大路,而是走河里,以便观察哪里有鱼儿;放学后,我们就集聚在一起,沿河道回家:捉鱼。水浅的地方,我们围堰捉鱼:先围住有鱼的地方,再在旁边挖一条水渠放走上游的水,然后把堰里的水弄少弄干,这样鱼儿都跑不掉;水深的地方,我们也围堰但不舀水,而是弄一些“马料禾”来用石块砸碎,再倒在围住的水中,接着大家都下到水中用脚不停的搅动,很快就会看到一些鱼儿浮出了水面,而且翻白了,于是大家抢着捉鱼啦。这样基本上能把水中的鱼儿捉光,因为“马料禾”是一种非常辣的非常刺鼻的植物,如果人不小心弄一点到鼻子上就很难受。所以鱼儿也非常怕它的。当然,这要人多才能做到,如果“马料禾”少了或者水不停的渗透进来,就不能凑效。
伙伴们不可能总一起上学或回家。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独自上学也是顺河而走。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片石岸边,石岸被河水淹没了一尺多深。突然,一条小鱼在水里晃动了一下,我急忙跳下水中去捉,可是鱼儿钻进了石缝中。情急之中我就大声喊:“好大的鱼啊!好大的鱼啊!”
不料,马上传来回应声:“好大的鱼,快捉住呀!”我头也不抬的回答道:“可是钻到石头缝里去了。”
“那不更好捉吗?”“可是伸不进手去啊!”“哈哈,哈哈!好大的鱼呀——钻到石头缝里,伸手不进!”
我这才抬头一看,原来是生产队里队长大爹。于是,“好大的鱼呀——钻到石头缝里,伸手不进”的这句话,成为大人们取笑我多年的笑料。是啊,谁叫我那时才七八岁哩。
当然,捉鱼也有被吓怕的时候。如果在石缝里摸鱼,被螃蟹夹住手指,那就会很长时间不敢再摸鱼啦。但如果被鳝鱼咬住手指,那就会一辈子忘不了的。如果被蛇咬住手指,那更不可想象。这些场景,我们都没有经历过。但大人们常说,目的只有一个:不想我们小孩下河。可是,这能吓住我们嘴馋大胆而又细心的男孩吗?在摸鱼之前,我们定会将石岸好好侦查一番,折一根枝条捅捅石缝,有没有蛇或鳝鱼,还是有什么鱼儿一捅就明了。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石缝中发现了一条鳝鱼,许多小伙伴就吓得不敢下河了。因为大家都知道鳝鱼爱吃小鱼,小手指自然不会放过。但是哥哥却不慌不忙,迅速的从从河中捕捉了一条“麻头鱼儿”,又在河岸边扯了一段坚实的小藤,接着用藤绑住麻头鱼儿,然后拿到石缝边去诱捕鳝鱼。鳝鱼果然上当,一口咬住鱼儿,哥哥乘势往外一拽,就把那条鳝鱼拽了出来。“哇,好大的一条鳝鱼啊!”伙伴们齐声欢呼。的确好大一条鳝鱼,足足一斤多重。大家一拥而上,用石头把它砸成肉酱,因为那时候我们农村根本没有吃鳝鱼的习惯,到现在也很少看到。就这样,每次我们只要集体行动,就有不小的收获。
河里的鱼儿总也捉不完,年年都有,似乎总舍不得离开我们。我们就会年年在河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是,上了中学后,我们就很少去河里玩耍了。
啊,故乡的小河,童年的乐园,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