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779阅读
  • 1回复

[网络文摘]李渔的闲情

楼层直达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788478
飞翔币
211655
威望
215717
飞扬币
2627867
信誉值
8

  闲情太多约等于玩物丧志。实不相瞒,李渔的《闲情偶寄》于我而言就是这么一本书。
  这话丝毫没有对李渔不敬的意思,我只是在检讨自身的阅读能力还不足以达到和李渔先生同桌对弈的程度,心里着急。
  一本书,只要你一直对它抱以一定温度的阅读期待,那么无论读过与否,它都会存在于你的书架上、意念里。去年读与李渔同为明人的张岱的《陶庵梦忆》反复多遍,将张岱之文视为圣典;如今在读李渔,时不时会拿这人作比,但要把这二人立个高下,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如果你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时有摘录的欲望,咋舌的举动,甚至大笑,甚至高歌,那么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个深昧人情的人。李渔又何止是深昧人情,他简直有着扭转乾坤的“野心”,比如他认为写书的人,不应该取法于造物主春夏秋冬的顺序,而应“秋冬其始,春夏其终”,这样行文时才能渐臻佳境,而免于写到一半就已江郎才尽。
  凡有奇思妙想者,都有一颗善于体察万物的头脑和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立判断,他可以让万事万物绕着自己转,爱情不期却常有(比如小李渔很多岁的乔王二姬),好花不期为己开(比如被李渔视为知己并为之鸣不平的芍药)。李小渔,几百年才出这么一可人。
  一本《闲情》读毕,真想向世人呼吁此书不可不读。生于这个时代的人,总会心存很多疑惑,到处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你到底应该坚持哪种?还是勇敢地转过身去,管他什么理,我自有我理?李渔就是这么一个有着闲情和妙理的人。他随意的一小段文字,足以消解你多年的疑惑。当然,书里的每一小段文字都不可以体量之精来量之,笠翁是何等爱惜文字之人,指头长那么一截字,或可耗其多年的尘思。甚至我们可以回到原点,回到这本书面世的最初,其实是因为李渔为解其生活之窘困而忍痛写出来卖的,当然,像李渔这样拖着一家50口人的男子也是少数,这点大可不必苛究。
  倒不是说他遗世而独立,相反,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扎根于生活的,即便有尘外之想,那也一定接着地气,思接千载,不作妄语。比如一个在每个时代都很热门的话题:古董的价值到底在哪儿?李渔几个字点破:宝其能新而善变也。读到这里我茅塞顿开,真的是积累了很多年的一个疑惑,又没到非要问人的程度,却又时时在心里挠。能新善变,这是每个时代都受欢迎的一种普世精神,且唯有如此,人类才可生生不息,人类的文明才能有切实的进步。
  还有他的“入情”一说。比如时下重又热起来的昆曲、越剧等等,那是几百年前人们的消遣,今天我们为何依然要看它,且还成为一种风尚?戏迷李渔再度给出他的妙论,虽然世道变迁,人心不古,每个时代的人活着的情态有所差异,但人类自身有这么一种叫“见景生情”的机能,而戏剧之妙,也就在于“入情”。用当年之景,感你今日之情,用闲情填补一个晚上的寂寞时光,这种好事哪里找?
  李渔有一套独属于自己的花谱,他称自己有四命,春兰水仙夏有莲,秋海棠来冬腊梅。我看他爱水仙真是爱到极点了,都城秣陵在他眼里就是水仙之乡的代名词,无水仙,无秣陵,真是狂透了!他还色迷迷地说,如果有哪个女子长得像水仙花一样淡而多姿,不动不摇,还能作态,名字又叫“水仙”的话,他一定对她颓然下拜。由此可见其真。若真让李渔碰见这么一位水仙姑娘,《闲情》一书或已不是今天模样,只怕奇谈怪论贴人妙语会更多。
  关于桃李二花,李渔一句“桃花能红李能白”就已让我心服口服,越品越有味,不叫李渔去做花神,真是可惜了。
  觅应得之利,谋有道之生,即是人间大隐。这句笠翁的痛语亦可作其人生的真实写照。女子若遇男子如笠翁者,则是大福,因为他会从芥子般的生活微粒中激发你对于须弥般广袤人世的领悟,活一百年,就真是一百年!
  明清之交的文人,尤其是江浙一带的,总与两座城脱不了干系,一为杭州,一为金陵。张岱为一,李渔为一。如果说张岱对于两座城还能持平而看,那么李渔对于杭州城的偏袒,则未免太直白了点。他自称为“西湖薄幸人”,移居到金陵白门一带,造芥子园而居,有姑且为之的不平的意思,看来真是又一个爱西湖而不能已的人。
  李渔把书名称作“闲情偶记”其实是大有深意的。闲情常有,但充满闲情的时光不常有,因为人世无常,精神的自由需要花时间去忍耐才能超越肉身的苦痛,况且在那个时代,往往是越有才华越单纯的人越容易吃生活的苦。好在笠翁懂得随处化苦为乐,苦中寻乐,但一个“偶”字,还是道出了他内心深处那种浸在苦中的心境,现实生活中的他确实不是钱多的主儿,时有窘迫,拖家带口,冷暖自知。
  笠翁这本好听的闲情偶寄里其实还提到一种坚定瓷实穿越无常的生活态度,那感觉大抵是冷起脸来挺身往前走,目不斜视,穿越现实中的种种光明与阴暗。说到底,那是一颗坚定的心在行走。人生总有不如意,那是无常,是变数,但一颗心入了定,刀枪不入百毒不侵,那么这些无常,就当是天空中飘过的一朵朵云,你就是那个看云的人。我喜欢笠翁的这句痛语,不可谓不道出其艰辛,但其中却透着喜气。
  可以说,李渔的整个生命,他的贫苦与安乐,他的灵魂,如标本一般完完整整地印刻在这本《闲情偶寄》里。文中处处可见笠翁性情,人世之精微巨细在笠翁这里亦可心到笔到,不枉为解人一枚。千百年后,见字如面,笠翁因以千古。此书一如《陶庵》,怎可不百遍摩挲?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788478
飞翔币
211655
威望
215717
飞扬币
2627867
信誉值
8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5-27
李渔的这本《闲情偶寄》书在作者看来虽然是闲情,但所写之内容都是作者内心的肺腑之言。读这样一本著作,我们更能清楚地感受到作者的某些独特的情怀,因此去了解他。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