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481阅读
  • 1回复

[网络文摘]尘寂

楼层直达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787954
飞翔币
211639
威望
215717
飞扬币
2625086
信誉值
8

  每天穿行于热闹的市井,耳边听惯了喧嚷,神经处于高度紧绷状态,看什么都莫名感到烦躁,我甚至怀疑自己能否真正静下来,与眼前的山峦秋色融为一体,至于生命淡淡的欢愉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这个“静”当然指灵魂的安祥与平静。
  独自行走在山间小径,耳畔风声阵阵,极目望去,周围的树木仿佛都是一尊佛,安祥地望着我,当一阵悦耳的风铃声飞入心田时,顿时被这铃声所吸引。
  寻着清脆的风铃声步入寺院,说是“院”,其实根本没有院,但庙还是有的,坐落在半山腰处,被茂密的树木植被所掩盖,轻轻嗅来,淡淡的草木松香沁人心脾。周围没有红砖绿瓦的院墙,也没有游人如织的繁华,更没有诵经声声的场面,但确实就是一座刚落成不久的寺庙。如若屋檐下的铃铛没有发出声响,我竟想不起来这寂静幽深的地方还有这么一个好去处。
  踱步到寺前,抬头仰望,寺庙在夕阳余晖的衬映下熠熠生辉,金色的庙宇仿佛披着霞光,就连石阶上的尘埃仿佛沾着佛气洁净起来。是啊,连尘土就能洁净,便何况心灵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无尘,又哪来的尘埃?只是在尘世兜兜转转久了,灵魂自然沾着尘世的污浊之气,免不了俗。对于这佛门清静之地,自我步入寺前时,便有一股清风涤荡灵魂,一扫心底的阴霾。
  记得《红楼梦》中妙玉自喻为“槛外人”,实际上,她从未迈过红尘这道“槛”。而今,这一个“内”“外”便把佛与世俗划清了界限,仿佛有一道沟壑横在眼前,让我无法逾越。
  “槛外,槛内。”念着这个词语,竟有些怅然。
  槛内是香火袅袅的佛门圣地,槛外是红尘的市井繁华。这不高的门槛门楣,像一道屏障,阻隔了槛外的世俗风情,远离喧嚣。入得大殿,顿时生出些许喟叹,仿佛槛外的红尘已远,而这里沉睡着,没人打扰它的清静,或许在每个午夜梦回时,这座不大的寺庙才会醒来,只不过醒在我的梦中。
  早些时候,这里还是狼藉一片,只有那些断垣残壁依稀可以窥见曾经,殿前偌大的石香炉依旧香火鼎盛,说是寺庙,其实早在抗战时被焚毁,古迹寺庙不复存在,留下的不过是一些残缺的记忆而己。
  是的,这里没有院落,只有高大矗立的寺庙独守这方天空,踏上高高的石阶,似乎还可以看到先前的样子,残缺的庙宇,断垣残壁的石壁墙,以及被风雨洗刷的棱角不全的残砖破瓦……那个场面,就好像那些风霜雪雨以及烽火狼烟就在眼前。缥缈的云雾好像可以隐去世间可憎之事,慢悠悠地来,轻飘飘地离去,还寺庙一席洁净之地,纵是那些信徒香客,进庙之前,也是洁衣净手,生怕玷污这片天空。或许,香客们窄小的心,容不下世间不平之事,而在佛祖菩萨面前,竟可以敞开心扉,安然接受,谁会带着一身罪恶与肮脏来拜见佛祖呢?即便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怕此时也会洗尽一身罪恶,在佛祖面前惭悔。或许,世间的佛寺都一样,都有佛祖、菩萨端坐在庙堂之上,只是佛祖脚下的香客信徒却不一样,各自把肮脏与丑陋悄悄隐藏。而在佛的眼里,世间百态众相却都一样。
  庙宇西侧早前有一座不大的院落,住着一些年老的女信徒。大约有三五个人,年纪约六十开外,花白的头发,满脸皱纹,那些皱褶里仿佛都深藏着一段故事。许是淡泊于世的缘故,虽已年老,但个个精神却很好。有几次,我独自上山行至此处,口渴时向她们讨碗水喝,老人蹒跚着到厨房拿碗,用水勺冲洗一遍,再倒水。看得出老人的腿脚不灵便,但干活倒利索。“她们是有儿女的吧?”我不能肯定,若有,怎么舍得让她们离家守着佛寺修行?若无,年老无依无靠,守着清灯古佛,倒也清静安然。或许我的想法是多余的,守着不大的佛寺度过风烛残年是前世修来的缘分,与我佛有缘。在这里,我寻不到一丝浮躁,尘世的喧哗化为眼前的杨柳轻风,佛门或许从来就容不下浮世的熙熙攘攘,而浮世若不熙熙攘攘,也就不是浮世了。
  小屋不大,一张菩萨像正对着门口,抬头迈进槛内的刹那便能看到。两侧红烛明亮,复古的长桌上有一个小录音机,一遍遍诵读着佛经。地上有个蒲团,香客们先到这里,朝画像拜上几拜后,再到残壁前上香。而今,庙宇修缮一新,先前的小院早已拆除,人们已记不起曾经的小院,就连初一、十五吃斋饭、理佛事的盛会,也抛之脑后懒得理会了。
  站在大殿外,耳畔仿佛还可以听到诵经声声,抑扬顿挫,声声悦耳。千百年来,世间变幻沧桑,而佛音却没有停歇,就像端坐的佛,从传入中原的那天起,就在高高的佛寺内接受人们的香火膜拜,就连槛外那棵千年杨柳也平白沾了佛的灵气,竟空灵了许多。香客们每每从庙里出来,径直走到它的面前,系上红布,双手合什,默默祈祷祝愿。
  佛寺,乃山门清静之地。即便是寺外的梧桐杨柳,在日日的香火祷告声中,竟披上一层神秘的颜色,香客们看不透的,它能看透,信徒们表不清的,它能表清。即便是沉默的,也能怀着澄澈明净的心对待世间沧桑变幻,做到荣辱不惊。有时候,我羡慕寺外的柳,如若有来生,就做这棵柳。不用理世间炎凉,人情薄似纸,不用管今朝酒醒何处,明朝身在何乡。在青灯古佛的衬映下,沾着佛的灵气,做到静如止水。
  有人说,汉人对佛的崇拜,远不及藏人虔诚。或许是吧,但凡到寺庙烧香拜佛的,都带着世俗心,或是功利心,不是求佛祖保佑自己升官发财,就是保佑自己得偿所愿。窄窄的心,容得下浮世的功名利碌。而藏人们对佛的信仰,却极尽虔诚,不带任何功利,今朝所挣的银子,悉数奉给佛祖,不求今生,只求来生安祥。我常常被这些虔诚所打动,即便透过方寸的银屏看到他们叩长头到寺院朝拜,路上一步一叩,不吃不喝,历尽辛苦到达目的地,虔诚地转经轮,在每尊佛像前膜拜,献哈达,添酥油,口中念着真言佛经,如此完毕后,面带微笑,一脸安祥的离去,着实让人钦佩。他们的思想是如此单纯,没有任何动机,只在乎对佛是否虔诚,或许,佛祖早已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与他们共存,就连素日对禅意佛经不屑一顾的几位好友从藏地回来后,都由衷的感慨,恍然明白,原来参禅拜佛不是索求索取,而在是否心怀慈悯奉献。每天行走尘世,竟连这些简单的道理都未能参透看破,实在惭愧。
  如今这寺庙修缮一新,而我竟有些恍若隔空离世,即便心怀“归去尘寰外,春山桂树丛”的境界,也寻不到先前那种清静寡淡了。恐是我坠入凡尘,有着世俗的忧思忧虑,难以做到淡然脱俗的缘故吧,如今身在寺庙,心却远离躯体,佛祖是能看透我的。蓦然回首,看到寺门紧闭的那一刻,我知道,终究我不是“槛内人”,无法看破红尘,做到清静修为。
  微风拂面,淡淡沁凉,随时光直抵心底,徘徊在心头的忧思瞬间沉寂,此刻远处的苍山与这佛寺融为一体,仿佛步入仙境,安然、宁静。
  清风拂面,曾经的人与事都随风消散,不复存在。千百年来,佛祖依然端坐在庙堂之上,看红尘上演一幕幕悲喜剧,或许透过世态百相,才能显露佛祖的慈悲,包容众生。“功名利碌,不过是一场虚梦,纸上繁华终有梦醒的一天,莫如带着一颗平常心朝觐山水。”如此想着,当思绪再次被檐下的风铃催醒,回过神来,发现天色将晚,暮色渐起。
  此时,山路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大多是吃过晚饭出来闲溜,或三三两两,或独自前行,周围渐起的暮霭给山峦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好似一位尊者,在山林一角冷冷旁观,尘世的喧嚣,瞬间沉默。远处三两声秋鸦的啼鸣回荡在山谷之上,更显秋的寂寥空旷。而我与这山、这寺都是尘世的行者,仿佛走得很近,又忽觉遥远。
  当声声佛乐在耳边响起时,我沿着来路下山。山风徐徐,像为我送行。山路两侧的街灯点亮我的背影,蓦然回首,我看到了自己的前世今生……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787954
飞翔币
211639
威望
215717
飞扬币
2625086
信誉值
8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11-19
市井的热闹,看多了便会让人厌倦。独自行走,感受心灵的洁净。“槛外,槛内。”的确是颇有深意的词语,随着作者的描述感受禅院佛门的清静。有禅意的参透,沿着佛乐看自己的前世今生。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