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大的大自然“辞典”中,冬天,不过是四季中的一个普通季节,它的到来或逝去,也不过是时节运行变化的自然结果。然而,它在敏锐细腻的文人骚客眼中,却是丰赡繁富、韵味无穷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冬天所拥有的众多奇妙的自然景观,而且也是因为冬景引发了诗人内心丰富多样的思想情感。
在富有奇情妙思的诗人笔下,冬天的景色往往会呈现出一种“奇美”的特征。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没有先说白雪而是先传达劲风猛烈,正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北风卷地”,奇在由风而见雪;八月秋高,而北方已经漫天飞雪,一个“即”字,又写出了塞外之雪降临之早。“春风”吹开“梨花”朵朵,竟多达“千树万树”,“雪”团锦簇,压枝欲低,可谓瑰丽奇美。清代诗人厉鹗在其《蒙阴》诗中有两句:“却向东蒙看霁雪,青天乱插玉莲花。”在雪后晴朗的苍穹下,诗人抬头观望:一座座戴雪的山峰,犹如美丽的白莲花,亭亭玉立、悄然挺拔,景色可谓神美。
有些诗人虽也写冬景,却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在景中寄托情思。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千山万径的深山中,在鸟绝人无的奇寒下,有一叶小舟孤零零地泊在江边,一老渔翁独自在飘落着雪花的江边垂钓。从诗的字面上看,这的确是一幅典型的寒冬垂钓图。然而这一片纤尘不染、静谧飘雪的冬之天地,正是诗人由于憎恨当时社会而创造出来的纯洁境界。这一个不怕严寒、专心垂钓老渔翁的超然物外、清高孤傲的特立性情,也正是诗人由于被贬永州、精神受到压抑而力图超脱的真实写照。
在诗词描写的众多冬季景物中,“雪”和“梅”可以说是最受诗人青睐。因为他们不仅能够显现出冬天的时令特色,而且能够彰显诗人的情趣和品格。例如宋代诗人傅察的《咏雪》(其一):“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呼儿试轻扫,留伴小窗明。”诗中的“雪”,以其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和装点万物的神奇本领而赢得诗人的赞赏和喜爱,因此他珍爱洁白的雪,不忍心清除掉,而让小孩轻轻地扫,想让这雪就像自己的红颜知己一样陪伴在窗前,以感受她的亮丽风姿和独特神韵。而宋代另一位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则堪称是历代咏梅的精品。诗一开首就直接抒发了对梅花的赞美之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开放,那明丽的景色把小园所有的风光都占尽了。“独”和“占”字,突出了梅花生活的独特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引人入胜的风韵。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以说把梅花的气质风韵写到了极致: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群;“疏影”、“暗香”浮雕了梅花稀疏的形象和清幽的芬芳;“横斜”、“浮动”则描绘了梅花舒展的姿态和美好的神韵;再衬以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静谧环境,就更突出了梅花的个性,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梅花图脱颖而出。作者咏梅、赞梅,实际上也是他“弗趋荣利”、“趋向博远”思想性格的自我写照。诚如苏轼所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梅有脱俗的风情神韵,人有高逸的情操趣味,咏物、抒怀完美融合,成为千古绝唱。
冬天,虽然环境冰冷酷寒,可是一旦进入多愁善感的诗人笔下,他就会因诗人主观情感的不同而变得意蕴多彩。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酒是新酿的酒,炉火又烧得正旺,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立刻就把暮雪欲来的森森寒冬变得醇浓馨香。诗人围炉烫酒的闲适和邀朋饮酒的深情,使严寒酷冬奏出了一曲甜美诱人的旋律。再如高适的《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落日黄云,四野苍茫,且又大雪纷飞。在凄惨的北风狂吹中,惟见高飞的孤雁出没寒云,不禁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日暮天寒、游子飘零”的酸楚之感。但是,下两句陡然一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种慷慨大气和朋友间的真诚情谊顿时取代了严冬黄昏的寂冷,使凄厉的风雪变成了豪放洒脱的壮士长啸。在诗人的笔下,即使是冷瑟离别的冬日暮色,也能为壮士增色,为游子拭泪,从而改变了凄清缠绵、低回流连的送别模式,创造出这等满怀信心和力量的醇厚诗情。
放眼望去,仔细品赏,人间四季中,冬季其实也很平凡,但正是因为有了诗人动情的笔墨,才呈现出了无穷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