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你一个预期,届时将结束你的生命,你会如何?
假如给人类一个预期,届时将结束人类的生命,人类将如何?
电影《2012》,给人们设定了这样一个标识——2012年12月21日,将成为世界末日!
这个标识,有人信以为真,有人却不以为然。但无论信与不信,很多人免不了将此作为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在笑谈中,起先有人只是随口聊上几句,笑笑而过,后来聊得人多了,引发了一些思考,甚至有人便日感心情沉重起来。
“如果生命只有一次的话,
人真的没有理由不悲观;
如果人只活这一世,我们
该如何痛饮生命的琼浆?”
届时到底将发生什么事件,甚至有无事件发生,现在还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也许正因为得不到确切的答案,这个被固化了的标识,似乎给每个人增加了一个心理暗示,本就不平静的世界,随即被搅得更加不得安宁。不经意间,一种焦虑,一种恐慌,甚至还有一种莫明地急于要翻看“底牌”的期待,开始在人群中漫延。
这个标识,不仅关系到某一个人,而且关系所有人,即全人类。也正因此,人们终于可以共同面对一场危机、一个考验,并希冀在这场危机中让所有的苦难得到救赎。
曲黎敏是个敏感的人,她以一种女人的直觉,体察到“人们由恐慌而敬畏,由敬畏而欢乐,怀着隐秘的热情,人们开始了对2012仪式般的期待,甚至有点想看2012年笑话的意思”,于是,认定这是一种文化现象。曲黎敏也是一个理性的人,强烈的文化使命感驱使她对这个文化现象倾心进行了研究,她直面人心,探讨着人们在平庸的生活表象中不敢去面对的种种尖锐问题。她“每晚在宇宙的黑暗里沉思,并沉溺于文字”, 终于在今年开春之际,曲黎敏汇集了沉思的成果,呈现在了广大读者面前——《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以下简称《生命沉思录》。
曲黎敏认为,所谓世界末日,不过可能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追求会戛然而止。她在《生命沉思录》中着力围绕人的生命,走笔春秋,用八大章300多页的文字,对不可回避的关于衣食、男女、婚姻、性爱、人性、生死、灵魂、宗教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诠释。全书洋溢着诗性,通透的哲理和悠远的禅意随处可见,其独道而令人信服的见解和智慧、乐观而生动的意趣跃然于纸,细细品味,不仅能了然于胸,而且会不时心生暖意而击节而诵,对每一个小标题下的微言大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认同感。阅读时,既感受到曲黎敏严肃、认真和执着的思考探究精神,如以“十字架”、“太极图”为典型标志的中西文化的比较和阐述,散见在各章中关于中国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发展的不同侧面的表述,等等;同时也能体会到她不时释放出智性、善意和风趣的幽默,如《五篇微小说》和第八章“言语的盛宴”等。
曲黎敏,先学文——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后学医——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再从文——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近几十年国内教育成长环境中,这类的学习成长经历较为少见。但仔细想想,如果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对中医理论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联度有所了解,自然也就不难理解此中的一脉相承了。
悉知了曲黎敏学文、学医的的成长经历,不自觉地就会想起一个人——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先学医,后弃医从文。对于这样的选择和经历,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中有所说明,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而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鲁迅先生就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国民性。对于自己的弃医从文,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也曾表示过遗憾,之前学医时想把西方的医学带到中国,后来却从文了。我的猜度是,鉴于那个时代的逼迫和需要,鲁迅先生最终是选择了最重要、最需要和最适合自己做的事而从之。
曲黎敏的前段经历与鲁迅先生相反,但最终是殊途同归:共同的,是喜文、从文,努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透的了解和理解。
对于曲黎敏,可能要比鲁迅先生幸运得多——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当然,在这里说曲黎敏幸运,并不意味着贬低曲黎敏的难能可贵,在一般人经历和眼里,毕竟曲黎敏先学文、再学医是一个很大的跨度。
也许正是成长经历不同,加之生存的时代不同,曲黎敏的语言风格远没有鲁迅先生文章中的杀伐之气,几乎看不到鲁迅先生文章中的那种刀光剑影的犀利风格。曲黎敏认为,“医药只能部分解决人肉体层面的问题,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养心和养神。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内心的觉悟。”因此,《生命沉思录》,是她的一个华丽转身——从讲台上的“养生”到“养心”。
“养心”的思想,贯穿于《生命沉思录》一书的始终。给我的理解是,在生命的最深处,很多人可能都是绝对的悲观主义者,但这并不妨碍积极乐观地活着——即使心怀悲伤 也要保持昂扬。正是前者,决定了我们人性及思想的高度,而且也决定了我们快乐生活的内涵与界限。人的差异性,“源于灵魂的差异,源于生命能量的差异,源于诗性和艺术性”。每个希望获得拥护有一定质量的人生的人,都要着意进行精神训练,必须学会倾听、阅读、交流,还需要感受痛苦、沉思、体悟和禅修,这其中包含着一份不可名状而别人又无法替代的孤独,独自面对,独自努力,独自完成,才能取得精神成果。这个过程,是一种能量的集聚,是一种静默的成长。
面对2012这个标识,很多人有着不可回避的痛苦,而唯有痛苦令人沉思,因为在痛苦中,人要内求,外求,上求,下求,以求突破,所以,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磨难的人才会晓得天堂的美丽,才能熬出深刻的东西来。有网语说,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曲黎敏试图通过《生命沉思录》,帮助人们共同面对2012的文化焦虑、社会变革,有着唤醒和觉悟的效果,希望既让人们在沉睡中醒来,也不至于在醒后产生过分的焦虑,在焦虑中有过分慌张。并告诫人们,真正的修行,是清醒的“返观内照”,是精神之独立,是“自救”和“利他”。
我前后阅读《生命沉思录》三遍,大有爱不释手之感。曲黎敏是位出色的导游,阅读《生命沉思录》,就是感受着她带领着我们察看并诠释人的生命之路的一道道风景,也是与她结识的一段“情”缘。2012算是一个界标,我们将一同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