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中墙角的那株腊梅在掉落了最后的几个花朵后,终于又生出了许多绿油油的尖叶。
古往今来,赞颂腊梅不畏严寒。傲雪斗霜精神的诗句特别多:“不经一番寒切骨,哪来梅花扑鼻香”,“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其实,让我进一步认识腊梅,还源于自己的亲眼所见。
久闻腊梅香气浓郁,傲骨铮铮,七八年前的那个初冬,我去附近的花圃选了一盆腊梅。
这株腊梅虽然只有尺把高,但主杆粗短,通体褐色,给人一种硬朗有力、潜藏生机的感觉。上半部的各个枝条上,已错落有致地缀生了许多绿豆大的球蕾。
果然,那一年隆冬时节,室外雪花飞舞,寒气袭人。而我家室内的那盆腊梅却金花盛开,香气四溢。几乎一个冬天,我们就在那醉人的清香中度过的。
也就是在那一年的冬天,我怀着好奇心理,到镇上老中医周先生家请教中医的一些理论。一走进他家的院子,便闻到了那熟悉的腊梅花香。我在偌大的院子里寻找,竟怎么也找不着腊梅长在何处。后来,我还是在他家东墙边那个非常狭窄的小通道里发现了它!这个小通道不足三尺,平时采光也不多,而那株盛开的腊梅就长在靠墙的砖缝里。由于长得有些年月了,那株一人多高的腊梅,下半部分已被主人修剪成了一根粗粗的光杆,上半部分则是伞架式的枝条,每个枝条上开出了若干个鲜黄的花朵,阵阵花香就是从这些花朵上飘来的!
当时的我,感到特别惊讶:在这清冷的夹巷里,腊梅竟然还能开花、溢香!
也还是在那一年的冬天,我去县城参观郑板桥纪念馆。纪念馆的东墙和南墙很高,以至于南墙北侧几乎终日不见阳光。板桥先生高大的雕像就矗立在院子的东南角。那一天,我在敬仰板桥先生雕像的同时,竟还注意到了他身后的一株腊梅。这株腊梅就长在雕像与高墙之间,它的根生在雕像后面,而它所有的枝条就从雕像后面向外蓬勃的延伸着,枝条上同样开满了鲜黄的花朵。它的花香令每一位游人留连驻足,闭目深吸。
那天,我同样惊奇:在这种“阴山壁后”,腊梅竟也能怒放!
家中的那盆腊梅经过两三年的侍养,我感觉那个盆子已不能再适应它生长了。受周老先生家和板桥纪念馆里腊梅的启发,2004年的春天,我将其移植到了庭院的西南角,邻居家的北墙边。我觉得这样它不会占据多大地方。当时,在庭院里的十多棵花木中,它真的是最不显眼的了。
但是,经过这四五年的生长,经过我这几年的修剪,这株腊梅似乎已不再是一棵树,而是一棵“藤”了:它的根长在院子的西南角,而它的主杆却从桂花树下向东斜斜地延伸,然后绕茶花树一个弯,又向院子中间扩展。这种造型,真的像龚自珍说的那样了:“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每年雪花飘飘的隆冬,我都会从这根“藤”上看到朵朵梅花,嗅到阵阵梅香。
所以,我觉得,腊梅除了有那种傲然霜雪的精神外,还有一种能忍受困苦、甘于寂寞并仍然奋发向上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