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果真来了,人类的心思和脚步永远不会消停,只不过,变换了一种心态和活法。
品评年味
年味越来越浓了,四下都是赶趟儿的人流,形色慌张,匆匆忙忙,像是生怕错过一个隆重的机会。赶路的只顾赶路,头也不抬了;购物的只顾购物,价钱也不管了。一门心思搁在久违的年上了,更为讨得个好彩头。
在中国,人们把年看得很是重大,甚至有些神圣的味道。一年一度,年是唯一不用找任何籍口,可以举家团圆的日子。纵使远在天涯,身处海角,也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回家过年。家的魅力无穷,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歇脚的驿站,唯有家,独拥母亲的怀抱,亲人的挂牵,唯有家,让人感慨良多……
过年回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回家过年,是个常谈常新,趣味无穷的话题。正因为多了,这里只拿“品评年味”说事儿。
说起年味,百度上有个满意答案: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糖球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甭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这就叫年味。
很显然,百度这个答案是不足以让人满意的。
品评年味,除却上述,大约还可以从视觉、听觉、感觉等方面加以补充。
返乡途中,乘务员会心的微笑故且算是一种。社会倡导和谐,人们岂讳闲气上身,乘务人员不仅是返乡途中的风向标,作为公众人物的形象使者,也应该是年味大餐的第一道菜肴,品质的好坏,直接关乎过年的心情。这一点,从视觉上,人们都可以看得到。
过年了,谁个不愿听几句开心的话,若是呈现诙谐、幽默、文明,处处皆大欢喜,也是年味的一种。若是脏字、黄字、狂字四处充斥,使之年味淡漠、荒诞、走味,也叫人揪心难过。就拿春晚少不了的相声段子来说,以往的马记、姜昆、冯巩说得多好,内容健康,听着舒服。而去年,出了个郭德钢,整个听的过程,心都收缩在一起了。生怕那小子嘴里抖落出个色不色黄不黄的笑料,让人坐立不安。毕竟,一家老小都在看,都在听呢!
品评年味,该说的说,不该说的闭嘴。小时候,过年炸东西,小孩子是不许说“锅里的油少了”一类的话的。说了,轻者,得以批评,重了,得以责骂。谁家还不图个踏实、安顿。
年,越来越近,品评之间,四处开始张灯结彩,所有的年味中,我最为关注的是红红的中国结,一串一串,一片一片,大江南北,四处皆是。
年,品着评着,就走来了,年,果真来了,人类的心思和脚步永远不会消停,只不过,变换了一种心态和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