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的9月2日上午,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国的代表,以战胜国名义齐聚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甲板,接受了日本政府代表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至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70年后,安享和平的人们,已经难以想象当年战争的疯狂和残酷。然而,日本投降后,民众们所迸发出的欢欣之情,仍令今天的我们无比动容。
学校放假、餐馆
免费、鞭炮屑厚厚地铺在地上如同红地毯;汉剧演员王晓楼临时决定带着戏班子走上汉正街街头,演一出《戚继光》;回 民支队的张书坤和战友们半夜听到消息,连衣服都没来得及穿,就在黄土高坡上扭起了大秧歌;小学教员赵凌云与胡恒青终于欣喜地拥抱在一起,因为这对恋人曾约定“抗战不胜利,绝不结婚”;军人王建华订婚已有10年的未婚妻也闻讯找到了汉口……
喜悦越猛烈,映衬出曾经的苦难越深重。我们仔细地记录这些平凡见证者的回忆,这些散落在民间、流传在口头的胜利记忆碎片,是因为它们提醒着我们,战争曾给生命和生活带来多么大的扭曲和毁灭,也向世人昭示,个人与国家命运血肉关联、生死不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在中山舰幸存者陈鸣铮的夫人陈周淑芬的回忆中,胜利日是沉默的。喧嚣的鞭炮声中,陈鸣铮什么都没说,他在想念牺牲的战友。
逝者在生者心中,不屈的民族之魂得以绵延。
今天,武汉晚报“穿越硝烟·胜利日”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特刊,意在给牺牲者以交代,给幸存者以尊荣。
硝烟散尽,然而战争的影响远未结束,它仍在深深地塑造我们的情感和生活。在这个胜利纪念日,重温毛 泽 东在1943年写下的宣言,仍能听到时代的回响:“为着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流血牺牲,前仆后继,举行了轰轰烈烈英勇顽强的斗争,不管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难,他们总是坚决前进,绝不徘徊,绝不畏缩,终于使全国人民从黑暗中找到光明,从绝路中找到生路。”
今天,我们回望历史,举国同庆,在盛大的阅兵式中,体味胜利日的自豪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