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的应节食物是汤圆,汤圆的别名也叫做"元宵"。
袁世凯因"元宵"谐音"袁消",认为不大吉利,于是在他"登基"做"洪宪皇帝"那年,就明令公布,不准百姓叫"汤圆"为"元宵";同时又下令要把"元宵节"正名为"上元节"。
时人因袁世凯取消"元宵",做了一首儿歌讽刺他道:
"袁总统,立洪宪,正月十五称上元;大总统,真圣贤,大头抵铜角,元宵改汤圆。"
袁世凯所铸的银币有他的肖像,一般人都叫做"袁大头"。
古人称夜为“宵”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在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灯会——情人相会的时机
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有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