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象专家预测今冬中国较常年偏冷 雾霾情况或将略有减轻
新华社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10月31日预测,较常年偏冷将可能是今年冬天的主基调,且后冬可能比前冬更冷。但偏冷并不一定是全国性的,相较而言,北方偏冷程度更为明显。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钱传海说,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温8月份进入拉尼娜状态,“接棒”此前刚结束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受此影响,我国今年台风生成相对偏晚,但强度大,秋台风偏多,登陆位置偏南。今年11月至12月西北和南海可能会有两到三个台风生成,后续要做好台风防御工作。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飞认为,一般而言,拉尼娜年我国北方冬季冷空气活动相对明显,“大风降温背景下,雾霾或略有减轻”。气象专家提醒,天气变冷影响最大的将是电力行业,其次是交通以及北方的畜牧业等,相关地区和部门要做好应对准备。
解振华:发达国家支持应对气候变化要列时间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1月1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6年度报告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11月4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11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22次缔约国大会将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这是《巴黎协定》生效后的首次缔约国大会。据解振华介绍,此次气候大会的主要内容为谈判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各项任务,提出规划安排;督促各国落实2020年前应对气侯变化承诺,特别是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每年1000亿美元资金的落实情况以及各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的行动情况。
解振华介绍,这是中国代表团在马拉喀什会中明确提出来的要求,至少让发展中国家看到2020年前实现每年1000亿美元出资目标,2020年后要在1000亿美元的基础之上继续增加。发达国家即使现在拿不出钱来,也要列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光明网:对义务教育阶段“营利民办”应该一刀切叫停吗?
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草案日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草案增加规定,明确禁止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对此,光明网刊发评论,指出义务教育禁“营利民办”值得三思。
该评论指出,民办学校在当前主要分为营利性民办和非营利性民办。此次草案,并非完全排斥民办学校,而是禁止营利性民办,且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有人认为,既然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和公益性,那么理当禁止“营利”。然而,所谓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它指向的是政府提供教育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强制性,而非强制学生只能到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公益性,也只能用来衡量公共部门在提供教育资源上是否体现了公益,而并不排斥学生和家庭选择其它非公益性学校。
同时,该评论指出,在眼下不少城市为义务教育设置了户籍门槛的大背景下,正是民办学校满足了那些无法到城市公立学校上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受教育权利。若这种状况不解决,就匆忙堵住民办学校的大门,只会影响到更多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新华社:供暖时间表已执行约40年 该改了
11月3日,新华社刊文《执行约40年的供暖“时间表”能否提前?》。10月底以来,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公众希望提前供暖的呼吁升温。
对此,新华社文章提出疑问,集中供暖时间标准的制定在当初有特定历史背景,并已沿用约40年。随着气候条件和百姓生活条件的变化,“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5摄氏度”的规定是否需要变一变?
多位地方政府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在全国很多地方,集中供暖还是半福利性质,需要政府划拨财政补贴运营企业。如果再进行提前供暖,意味着一些地方政府要投入更多的补贴。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郑立均说,现行供暖标准沿用了好几十年,而现在的生活条件、人口体质包括天气状况,与当年相比都已经有了巨大变化,所以应该因时而变,让供暖时间不再固化。
深圳交警体验式执法引争议 回应:罚看远光灯属自愿不是强制
近日,深圳市交警支队开展了“严查远光灯”的行动并进行了直播。深圳交警对不按规定使用灯光的司机采取“体验式”执法:让司机坐在车辆前,看着大灯,亲身体验远光灯的危害,短短30分钟就有8名车主被罚。
据深圳交警官方通报,在1日晚上的体验式执法共开展两个小时,时间为晚上8点到10点,全市共设立了100个整治点,每个整治点配备3到4名警察,统计数据显示共处罚了932个乱开远光灯的行为。
深圳交警此次的体验式执法在网上获得了诸多好评,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很生动的执法形式,换位体验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但也有人认为,交警的执法活动应该以明确的法律授权为前提和基础,交警不能随意设定处罚种类。《检察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提醒深圳交警,一旦有被“罚看”司机以行政违法为由起诉,交警部门几乎肯定败诉。
对此,深圳交警通过微博回应,违法者现场适度体验自己车及其他车远光灯照射,感受危害,“属自愿,不强制”。
国家统计局: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于城市1.2倍
11月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期统计监测报告。报告显示,自201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来,我国《纲要》实施总体进展顺利,在可监测的33项重点统计指标中,有31项指标提前实现《纲要》目标,总达标率93.9%。
报告指出,在儿童与健康方面,妇幼保健水平明显提高,婴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继续下降,两项指标已实现了低于10‰和13‰的《纲要》目标,提前达标。
但是,报告也指出,当前,部分指标城乡和区域间差距大。例如,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已提前实现《纲要》目标,但城乡和区域间差距较大。2015年,全国城市婴儿死亡率仅为4.7‰,农村婴儿死亡率为9.6‰,农村高于城市1倍多。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城市为5.8‰,农村为12.9‰,农村高于城市1.2倍。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东西部区域间差距更大。
人民日报:低价救命药不能玩消失
11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低价救命药不能玩消失》一文。
该文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低价救命药陷入“有需求、无供给”的怪现象。从生产环节看,由于发病率低、用量小,这些“小众药”的原料、生产线等成本难以摊薄;有些药物即使能在政策范围内提价,受到疾病发病率影响,需求量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涨价带来的收益弥补不了其他方面的“不经济”。
从销售环节看,目前我国的药品上市受到严格的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监管,如果不能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医保目录和医院的采购目录,药品渠道和销量缺乏保障。“以药养医”的大背景下,医院和医生不愿使用低价药,而以营利为目的的药店同样嫌低价药没赚头,不愿向患者推荐。如此,销量不稳定或持续走低,进一步降低了厂家的生产意愿,最终导致低价救命药几无立足之地——从厂家到医院无人属意、处处“难产”,使短缺成为该类药物的常态。
该文指出,低价救命药短缺的问题并非我国独有,是道国际难题,各国大多通过政府出面干预解决——政府的“有形之手”除了管好标准、渠道和价格,还要解决市场失灵的难题,保证救命药的供应,为患者们“托底”。
文章建议,有关部门应抓紧建立“国家短缺药品信息平台”,及时汇集药品供求信息,包括产量、预产量、流通量和需求量等,供企业与公众查询,帮患者免除奔波求药之苦,也让生产厂商心里有数。其次,应将医保政策与短缺药物管理体系接轨,医保管理部门通过价格谈判等手段,与药厂沟通,确定一个患者和药厂均能接受的价格并实施动态调整,来鼓励药厂维持生产。最后,国家可以对短缺药品实行定点生产,或是对其库存进行一定额度的补贴,以满足患者用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