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肖景昕)4月29日,朝阳太岁文化展在北塔博物馆举办,两尊“太岁”首次与市民见面。


朝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自2001年起,我市相继发现了大小不一的十尊“太岁”。本次展出的是第七尊和第九尊,也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两尊。 第七尊是2013年10月1日清晨,李某在双塔区长宝乡梨树沟村牤牛河中发现,直径约45厘米,厚约13厘米,重约10公斤,呈圆柱状,有围沿,经长时间浸泡后,表皮呈淡黄色,肉质纯白色,用手触摸感觉皮质较硬,经专家签定为“太岁肉灵芝”。外形酷似生日蛋糕,实属罕见。第九尊是2014年9月9日,刘某在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东平房村一树林草丛中发现,外表呈浅灰色,肉质白色,皮质较硬,用手触摸有弹性,直径约65厘米,厚约10厘米,重约21公斤,有围沿,形状完整,在其表面呈现形象逼真、双目炯炯有神的寿星脸庞形状。经辽宁省微生物研究院专家鉴定为“太岁肉灵芝”,年龄千岁以上,是朝阳目前发现的体积最大、重量最重、并呈现寿星脸庞形状的惊世“太岁”。


据了解,太岁,又称肉灵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有肉灵芝,并把它收入“菜”部“芝”类,可食用、入药,奉为“本经上品”,功效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现代科学发现,肉灵芝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大型粘菌复合体,其结构不是由单一的细胞构成,而是由细菌、粘菌和真菌三类构成的一个聚合体。研究证明,肉灵芝是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微小生物为食,以纤维素、几丁素、甲壳质等为营养,肌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核酸以及假丝酵母菌和白地霉。它的细胞中含光合色素。按照《生命起源及进化谱系图》分析,它的位置应在菌(藻)类植物和原生物、动物之间。既有营养体又有实体,可惜的是该生物进化到此种程度后,因受外界光的限制,停止了进化。因此生物专家称它为“盲支”,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往左会发展到植物界,往右就会向动物界发展,原地不动就会变成像蘑菇灵芝一样的真菌类,为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动物和非菌类的第四种生命形式,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