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成语故事之七——黄粱美梦沿107国道向北不远处,邯郸城北部有个小镇叫黄粱梦,这个小镇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古代故事传说——黄粱美梦。故事记载于唐朝沈既济的《枕中记》一书。
话说唐玄宗年间,有个叫卢生的读书人进京城赶考路过邯郸,天色已晚借住于小镇的一家客栈内。恰巧客栈内有个老道士也住宿,两人就闲聊起来。卢生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他感叹家庭的贫穷和命运的不公,说此次赶考一定要金榜题名,当上大官光宗耀祖。说的有些困了,道士就拿出一个瓷枕供卢生休息。此时,店家刚刚把黄米下锅准备做晚饭。

挨上枕头,卢生就沉沉睡去。在梦中,卢生梦到自己娶了名门望族——清河崔氏的大小姐为妻,小姐美丽贤惠,二人和睦恩爱。第二年,卢生前往京城赶考,竟然高中进士,他先任都尉,再当御史,后来官居吏部尚书。他治理地方开河修渠、百姓富足,带领军队为国家荡平贼寇、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一箩筐,深得皇上器重。官大了自然就遭人羡慕嫉妒恨,不久,有人举报说卢生欺男霸女、贪污腐败、卖官鬻爵,甚至说他意图谋反。当廉政公署和国家安全部的衙役们联合办案前来捉拿他时,卢生义愤填膺,说这是诬陷,是诬陷,就要拔剑自刎,幸亏被夫人拦住。

在狱中,经过英明神武的皇上认真调查,证明卢生是清白的,还在侧面证明了卢生爱民如子、两袖清风、精忠报国,功劳大大滴。皇上下令立即释放卢生,并加封他为燕国公。此后,卢生的几个孩子也步步高升,都当了大官,卢家一门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卢生在内富丽堂皇、环肥燕瘦,出则豪车骏马、前呼后拥,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到了晚年,卢生病重,自知命不久矣,他向皇上上表陈词表明忠心,皇上劝他安心养病,继续为国效力,不料当晚卢生就与世长辞了。

那边刚死,这边卢生就从梦中醒来,此时,店家的米饭还没煮熟,旁边的老道士还在笑眯眯的看着他。卢生感叹人生如梦,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是真是假是梦是幻。看到卢生有些觉悟,老道士点明自己的身份,他原来是道仙吕洞宾降临人间。卢生立即拜倒在地,恳求吕祖点化,收他为徒,从此,卢生放弃赶考,跟随吕祖云游天下,修仙访道而去。镇上的人得知吕洞宾下凡,纷纷前来拜谒,哪知吕祖和卢生早已不见了踪影。镇上的人无缘得见仙人面感慨万千,地主大户们经过商量,大家共同出资修建了吕仙祠,香火绵延流传至今,小镇也因为这个故事得名黄粱梦镇。喜欢我的文章,大家可以关注我;时间太紧,肯定有错误的地方,请朋友们不吝指出来,避免以讹传讹。
邯郸成语故事之八——奇货可居《奇货可居》故事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故事的主角是吕不韦是一个大商人,有一天他在赵国都城邯郸的大街上看到一个年轻公子脸色忧郁但气度不凡,打听之后知道是秦国质子子楚也叫异人。子楚是秦昭襄王的孙子、安国君的儿子,因为母亲早亡,子楚在秦国爹爹不疼舅舅不爱,所以被送到赵国当人质。了解到这些情况,吕不韦想法结识了子楚,告诉他可以光大他的门庭。子楚笑道,你先光大了你的门庭,再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公子不知,只有光大了你的门庭,才能光大我的门庭。子楚听他话中有话,就问他为什么。吕不韦就深入的和子楚分析了秦国的情况。

此时,安国君已经被立为秦国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儿子,但他的正妻华阳夫人却没有子嗣。吕不韦判断华阳夫人不缺钱、但肯定会为自己的将来担忧,如果此时子楚向华阳夫人示好、奉她为母,子楚的将来肯定不可限量。经过吕不韦的分析,子楚深以为然,连忙端正态度向吕不韦请教具体该怎么操作。吕不韦说,我知道公子客居邯郸也没什么钱,我愿拿出我的全部家当到秦国游说活动,想法设法让华阳夫人接受你、让安国君立你为世子,将来安国君当了秦王,你就是太子。吕不韦给子楚勾画的未来和现在的质子生涯简直是天壤之别,一席话说得子楚热血沸腾,于是向吕不韦倒头叩拜,郑重表示如果计划实现,我愿和先生共享秦国。

吕不韦给子楚留下钱财结交赵国人脉,还把自己的一个小妾赵姬送给子楚当夫人,后来赵姬生下的就是嬴政。吕不韦自己带着全部家当来到秦国,他先是找到华阳夫人的姐姐和弟弟,说公子子楚自小失母,早已经把华阳夫人视为母亲,公子身在邯郸、心系夫人,十分想念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日日涕泣、夜不能寐,请他们代为向华阳夫人转达,随后吕不韦又把带来的财宝全部献上。果然华阳夫人听了姐姐和弟弟的述说正中下怀,她正在为自己和家族的未来担忧,如果收了子楚,将来肯定是个依靠。此后华阳夫人经常向安国君吹枕头风,说自己得夫君宠爱万千,可是没有儿子,妾身将来怎么办啊。听说公子楚忠孝节悌,在秦国时常想念我们夫妻,如果能把子楚过继给妾身,将来也是个依靠。安国君十分宠爱华阳夫人,果然同意,不久华阳夫人又施展手段让安国君把子楚立为世子。一切搞定,华阳夫人安排吕不韦重回赵国辅佐保护子楚。

秦赵长平之战期间,赵国要杀死子楚,吕不韦贿赂守门官和子楚逃回秦国。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去世,安国君即位是为秦孝文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被立为太子,吕不韦为子楚设计的光明大道一步步接近实现。后来赵国护送子楚夫人和嬴政回到秦国。孝文王即位一年就去世了,子楚顺利登上大位史称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华阳夫人为太后,任命吕布韦为相国、封文信侯、赐邑十万户,吕不韦的投资得到了巨大回报。庄襄王在位不到三年就去世了,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继续担任相国。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想当年,吕不韦虽然能够洞穿秦国局势协助两代君王登上王位,可惜现在他忘记了看明白自己。吕不韦和太后赵姬经常私通,他把持朝政,还出了本书《吕氏春秋》,后来又给太后送去面首嫪毐,又后来嫪毐和太后竟然生了两个儿子,弄得秦国朝堂乱七八糟、污秽不堪。多行不义必自毙,秦王嬴政即位9年后亲政,他亲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毫不留情的斩杀吕不韦和嫪毐,终于给老爹摘掉了两顶沉重无比的绿帽子。喜欢我的文章,大家可以关注我;我是兼职写的,时间太紧,肯定有错误的地方,请朋友们不吝指出来,避免以讹传讹。
邯郸成语故事之九——毛遂自荐,一言九鼎,三寸不烂之舌毛遂自荐的故事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元前258年,秦赵长平之战之后,秦国再度发兵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国内的兵力在赵括纸上谈兵之后损失殆尽,无可奈何的赵孝成王只得命令平原君赵胜前往楚国求救。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在赵惠文王、赵孝成王两朝数次出任相国之职。赵胜明白此行是要联合诸国订立“合纵”盟约,势必要带领一些能文能武、能言善辩的人才同行。他把手下门客集中起来,要从他们之中挑选20个文武全才,经过一番筛选,赵胜发现还缺一个人。此时门下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自我推荐。

赵胜不以为然的问他,先生到我门下几年了?毛遂回答说有三年了,赵胜略带嘲讽的说,先生到我门下三年,我没有发现先生有什么优点,也没听过周围的人对你有什么赞誉,就像皮囊中的锥子始终没有出头,看来先生没什么才能,就请你留下看家吧。毛遂不甘,他说君上没有发现我的才能,是因为我没有进入君上的囊中,我要是在囊中的话,何止露个尖,我的整个锋芒都会显现出来。今天我之所以自荐,就是要进入君上的法眼之中。也许是找不到更优秀的人才,平原君同意携带毛遂一同出发。在路上,毛遂与赵胜和其他十九人辩论,大家都对他的才能折服。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赵胜一人,赵胜和楚国君臣讨论合纵盟约,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众门客怂恿毛遂进去问个结果。毛遂手握剑柄拾阶而上,他问平原君说,合纵之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今天日出而论,到日中而无果,何也?当楚王得知毛遂只是区区一介门客,喝令他下殿。毛遂不但没有下殿,反而仗剑前行逼近楚王。他怒斥道,大王在我主面前呵斥我,无非仗着楚国势大,可是现在我就在大王眼前,十步之内我就能取你的性命,你楚国兵多将广也救不了你。我听说楚国方圆有五千里,带甲之士不下百万,可是历年来鄢陵之战、夷陵之战楚国损兵折将,这都是秦国派白起在羞辱你们,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脸红,而大王却丝毫不觉得羞耻,反而在这里海阔天空、高谈阔论。请大王和众位大臣仔细想想,订立合纵盟约,实际上是为楚国报仇啊。毛遂一席话说的楚王君臣哑口无言,楚王答应盟约。毛遂问道,合纵的事定了吧,楚王连连答应定了定了,毛遂让楚王身边的人拿来鸡血,亲自献给楚王歃血为盟,而后是平原君,最后是毛遂自己。

平原君完成任务回到赵国,平原君评价毛遂一言九鼎,以三寸不烂之舌订立盟约犹如百万雄兵,对毛遂推崇备至、奉为上宾。不久,楚国春申君带兵前来解围,魏国信陵君窃取兵符获得兵权也领兵来到赵国,邯郸之围再次解除,危难中的赵国得以暂时平安。喜欢我的文章,大家可以关注我;因为是加班写的,时间比较紧张,肯定会有错误,请大家指出来,避免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