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无意中听了路遥的有声
小说《人生》,被故事的真实打动,它是以陕西农民高加林的人生为载体,反映改革开放初期陕西农民在艰苦生活中奋斗的小说,于是我又看了他的另一部小说《平凡的世界》,它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结合生活的长篇小说。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一次次苦难中展现出的顽强坚韧使人精神升华。
几年前《平凡的世界》拍成了电视剧,明显变了味,小说里是以孙少平为第一叙述人,他感情的细腻,对周围世物观察的细致;都是小说重点想表达的,而电视剧里孙少安的戏份占了大多数,突出孙少安在当时混乱的局面下如何把一个烂包的光景过得风声水起。
当然,这也是小说要表达的观点之一,但不是重点,在当时的环境下,任何一个有胆量的人通过国家的政策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难得的是在那样一个苦难不堪的生活下,还能有像少平那样保持一颗不卑不亢的心实在难得。
可悲的是商业时代很少有人关注文化人的精神世界。宁愿放大孙少安与穷苦作斗争,以及神化了田福军官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不愿意歌颂孙少平那万里挑一的灵魂。
从农村出来的我见证了一部分改革开放时期简单粗暴的执政,受伤的大部分是农民。

孙少平一个向往诗和远方的人,他通过看书了解到除了他生活着的地方,外面有更大的世界,于是在他哥哥孙少安成功开好砖厂后毅然来到原西县打工,虽然是在矿上当工人,他也心满意足。
很多人无法理解,认为他是作的,他哥哥开起了砖厂,他可以帮着他哥孙少安一起挣钱。为什么一定要离开家去吃苦?他是一个要强的人,不愿意生活在他哥的保护之下,他想到外面闯一闯。就像现在我们外来务工的人一样,我们在农村老家真的活不下去了吗?非到了背井离乡的地步?
不是的,我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现实作斗争,趁着年轻博一博,说不定可以改自己以及整个家族的命运。
孙少平是最接近作者本人的,他的所作所为是作者赋予的理想,他的理想是让自己的笔记下当时生活过的土地,本书开篇:“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这个梦想可比挣多少钱伟大的多。
其实,生活中有2种人,一种是对财富无穷的向往,通过财富的多少来体现人生的价值,就像孙少安;一种是对金钱不太向往,能吃饱喝足就行,但是对精神世界有洁癖,就像孙少平和他的贾老师;贾老师是个诗人。
孙少平在决定出来打工后暂住在贾老师家中时,师母让正在念诗的贾老师帮忙卖猪大肠,贾老师说:“猪大肠怎么能和诗混在一起”!虽然可笑,但是在他们看来诗意的世界是干净的,纯洁的。
孙少平的精神世界也是纯洁的,高贵的,就像他第一次在工地上干活时,东家看他人老实,想把他招为女婿,在结
工资时多给了他5块钱,他坚决退回去了。当时的钱对他来说很重要,他能因为自己的诺言而坚持不多要那5块钱,这种人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难能可贵。
其实,人的成功不应该以拥有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古往今来留下的经典思想的,哪个不是对生活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们把对金钱的追求放在了后面,用心记录生活,所以才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拥有金钱的人又留下了什么?有些有爱心的有捐点钱,做点慈善已经了不得了,大部分利用手中的钱变成权势,造成更大的不公。80%的钱财在20%的人手里,文人手里的钱更是少得可怜。
古代那么多诗人哪个是金钱万惯,可是他们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