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答,他说:“一条朋友圈都不发的人是什么样的心态”。
其中有人说:“是因为懒,偶像包袱太重”。
还有人说:“我的生活不必让别人知道”。
但是,随着微信的普遍运用,而朋友圈也成为了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闲暇时候的谈资,也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去刷朋友圈,了解圈子里面的日常。
如果真有人不去发朋友圈,我一般会判定为这是小号了。要么就是这个人太忙了,或者有的人曾经发过了一些矫情的文字,被别人数落过,自己觉得没脸,也很low,索性自觉就不发朋友圈了。
包括有时候在网上看到过一些文章,很多都阐述了朋友圈这个新鲜词的性质。
很多人在看朋友圈的同时都会感觉到,有些人的朋友圈往往比现实过的更精致。与其说精致,不如说过得十分精彩,令人羡慕。包括有的人发的照片,都会比本人漂亮的难以令人置信。
有的逼格高点的,就是晒旅游,晒奢侈品,晒美国,晒布达拉宫,晒文化层次,晒国内晒国外的美食一条龙。
逼格低点的,就是晒天气,晒礼物,晒同事买的早餐,晒记性不好需要朋友圈里的人支个招。
朋友圈总之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场所,其实,有时候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他们在刷存在感,取得他人的关注,抑或在这庸俗的生活里,能找个共鸣的人彼此之间有个伴。
就像很多人都会内心渴望:“在这复杂的世界里,都希望内心彼此有个伴”。

02
看过一句话:“一个人的朋友圈并不一定能透露出他是什么样的人,但是一定透露出他想当什么样的人”。
就像我自己的朋友圈,我时常更新的都是自己写的文章,或者偶尔发布自己的生活趣事。
其实曾经我也一度想去将朋友圈给关了,因为那啥,以前的我太矫情了,所以当时也就惧怕成为别人眼里的关注点。
后来反过来一想,就像有时候出门穿衣服一样或者飙车,你总以为自己会拉风,会博取人的眼球。
结果想法是反的,谁会无缘无故去关注你,你我之间终究是个过客而已。于是想通了,对待发不发朋友圈的方式就顺其自然了。
在前天坐高铁的时候,我跟我堂姐一起的,就聊到了朋友圈。
她刚好在跟她的远方堂哥聊天,就跟我说:“现在可以通过别人发的朋友圈照片就知道他混的怎么样,即使多年没有见过,靠着点当初稀薄的血脉关系相互加了微信,然后朋友圈的相互点赞成了彼此沟通的桥梁”。
是啊,有的时候,朋友圈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可以判定出他的生活方式,或者他曾经跟现在有没有变化。
对于多数人来说,朋友圈是自己的小圈子,是熟人之间的社交平台,这里面承载的是别人对你的印象。

03
在网上无意中刷到,现在很多文章都会对刷朋友圈有大量的研究。
甚至在我们不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就会利用他朋友圈里面的内容对他进行分析,大概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
我以前是做销售的,就有一个习惯去加客户的微信,然后通过他们的朋友圈来了解他们的一个生活方式,之后在见面的过程里聊他们感兴趣的事。
我也见过一些没有发过朋友圈的人,可能有时候对他的第一印象比较陌生。
听人常说,你的朋友圈暴露出你的生活方式。
有时候你分享的东西就是你所表达的东西,包括琐碎的事,你的自拍照,你发的图文链接,时而精彩纷纭,时而矫情满满。
因此有人在朋友圈设置了仅三天可见,有人设置了半年可见,也有人设置了全年可见。
有时候偶尔翻下一个熟人的朋友圈,之前她给我在记忆中的印象是比较八卦的,曾在朋友圈里发些低俗的段子。而现在,打开她朋友圈的时候,她设置的半年可见,可是这半年可见里,全是岁月静好。
我不知道她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改变了她的心性,但是可以间接的知道,她正在拥有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04
其实,发不发朋友圈的人每个人都会带着点自身的情绪去发,就像古人常言:“有感而发”。
或许,刚好这刹那你有你所发现或者有意义的东西,恰好你捕捉到了,就忍不住发了朋友圈。
有人点赞你会高兴,如果有人评论,你俩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之前不知道该怎么聊天的,刚好你所发的朋友圈就像一个切口,让彼此之间都有了话题在聊。
有人说你心里缺什么,就会在朋友圈里秀什么,其实这样的说辞我个人认为是有点断章取义了。就像我缺爱,是不是就必须要秀恩爱了,我缺钱,是不是要秀点一堆奢侈品,或者限量版的包包口红了。
很多时候,朋友圈的发与不发都是平心而论的。就像大部分人会认同,我发朋友圈的时候只是想把喜欢的事分享给被别人,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低头一族,再加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压力太大了,忙着工作,忙着生活,忙着被催婚,忙着挣钱。
所以大部分人都需要一个关注,来获取心理的能量。而朋友圈恰好是一个切口,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心理上的一些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