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自己的立场局限,方能看得更准,切忌“手里有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相互矛盾的政策
6月24日,央行宣布自7月5日起,下调大中型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向市场释放7000亿元人民币。
消息甫一发布,市场立即欢呼雀跃:这是印钱放水啊,钱多水满会溢向哪里呢?当然是楼市了!近两年来,金融去杠杆、政府去杠杆、企业去杠杆、居民去杠杆,再加上楼市的严厉调控,硬是将2016年飞涨的房价势头摁住了——甚至像北京/环京这些地方还出现了房价下跌。
有房者乐了、炒房客乐了、地产商乐了,仿佛一场资产暴涨的盛宴即将到来,满脸含笑、喜洋洋的准备迎接呢。
可高兴地劲头还没过去,却遭遇当头棒喝!

6月28日,住建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城市先行开展打击侵害群众利益违法违规行为、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于2018年7月初至12月底,在北京、上海等30个城市先行开展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
这30个城市几乎涵盖了全国重点一二线城市,也是房价调控的关键城市,它们的楼市调控成功了,全国的楼市也就调控成功了。所谓治理市场乱象,也就是投机炒作正在触发房价蓄势上涨,此时必须得加强监管和法规执行,否则本轮调控将面临失败的风险。
很多人一时懵了:政府的政策相互打架、彼此矛盾啊,这到底是呵护楼市呢、还是打击楼市呢?
其实,是很多人理解错了。
这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的思维模式——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解读政策、分析问题。
因为自己的利益跟楼市相关(楼市研究者/房产
投资人/地产商/房产经纪人/有房或没房的普通人等),所以会把任何政策都往楼市上靠。股市也同样如此啊,每一次信贷政策的松紧,都被认为利好股市。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利益相关、因为他们眼里只有股市,就如同把这两个政策解读为利好股市一样——央妈放水,钱多会流入股市啊;打击楼市投机,是把印出的钱往股市赶啊。
现象各异,本质相通
不管是央妈降准放水、还是七部委整治楼市,看似政策各异,实则本质相通——不是为了既鼓励又打压楼市、更不是为了赶资金进股市继续击鼓传花的
游戏,而是为了鼓励中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解读偏差、理解错误,除了立场预设,还因没有仔细阅读政策原文。
本次降准,5家大型银行和12家股份银行释放出的5000亿元,主要用于按市场化定价原则实施“债转股”项目;邮储银行/城商行/非县域农商行等释放的2000亿元,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从头至尾,全文都没有一字提出资金要流入股市或楼市,所有的分析解读多为主观猜测——包括“这些钱会变着法流入股市、楼市”。因为,随后的央行负责人答记者问中已提到:相关银行要建立台账,逐笔详细记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实施情况,并将降准资金支持“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情况纳入央行宏观审慎评估。

在降准发布的第二日25号,央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随即印发了支持小微企业扩大融资、财税激励、降低融资成本等的《意见》。其实,早在今年1月25日,央行已启动第一轮面向普惠金融的定向降准,目的是支持小微企业,本轮降准只是这一政策的延续。
自中央提出“房住不炒”以来,就在严厉打击房产投机行为,鼓励自住刚需首套置业,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七部委联手整治楼市乱象,打击炒房投机行为、制止虚假宣传扰乱市场行为等,正是这一政策的具体执行。
央行降准放水,不是放水至楼市、股市;七部委整治楼市乱象,也不是驱赶将流入楼市的钱至股市,其目的相当一致——让钱流入实体经济、让钱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让钱助力我国产业升级、消费升级。
我们还能不能买房了?
因为房子跟大家密切相关,既是日常起居的必须之所,直接关系着个人/家庭的幸福;也是投资理财的重要资产,直接关系着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所以不免要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不能买房了?

能不能买房取决于你自己,个人情况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同。
首套刚需群体。对于首套刚需群体,若有能力负担首付和月供,能买就尽量买吧。
首先,你本身就有居住的需求,买房是为了住、为了提高幸福感,不用太在乎价格的高低涨跌——也没人能准确预测到高低点。国家一直在保护刚需——限购限贷减少竞买对手、首套低首付/低利率在降低资金门槛和成本、新房备案限价就是神助攻让你赶紧射门,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还等什么呢?
稳健投资群体。是指资金雄厚,没有别的投资渠道,想要资产保值、增值,想通过买房对冲通胀、获取稳定租金回报的群体。这样的群体可以选择一二线城市进行投资。
房产、尤其是新房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地产的上下供应游链条非常长,通过购房会带动GDP增长确定无疑,关键是得用自己的钱去投资——相当于储蓄资金流入市场,这跟刺激消费带动经济一个道理。但不能用银行的钱去投资——银行的钱是信贷资金,本可以去支持实体的,若被你用来炒房,一旦楼价下跌会杠杆断裂,进而引发金融
系统性风险,结果就是祸国殃民。
杠杆投机群体。这是历来调控坚决打击的对象,也是酿造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当然也不建议这个群体在当下的节骨眼上顶风作案。
金融去杠杆仍在继续,对炒房客的形式越来越不利——首付太高杠杆率太低、利率上浮成本增加太大、限售期影响套现离场…,房价也许会稳步上涨,但上涨的收益都被不断增高的成本蚕食了,到头来白忙乎一场,可因此却要承担过大的风险,有些得不偿失。
不管是面对政府政策,还是市场现象,切莫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