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空武器诞生于一战时期,早期就是步枪、机枪朝天
射击,后来逐渐发展出了专门的高射机枪、高射机炮等武器,令地面部队在战斗机的炮火下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
虽说高射机枪是拿来对付飞机的,但规定是死的,人是活起,其弹道平直、威力巨大的特点,在地面战中同样可以发挥奇效,日军就曾吃过它的亏。

1941年,因为珍珠港遭受袭击,美国宣布加入二战,美军与日军随即在太平洋上展开了大战。1942年8月,瓜岛战役爆发,美军的战略目标是保护美国通往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运输线,具体表现为保证沿途的港口、机场不被日军袭击。
日军则相反,他们必须要破坏美军的机场和港口,以此切断美国的后勤线路。

9月13日,日军又展开了一轮攻打机场的战役,为了阻挡日军,美军在瓜岛机场的外侧构筑了三道环形工事。
得益于强大的运输能力和制空权,美军的装备、弹药储备非常充足,环线上遍布火力点、战壕、阻拦网,其中第二道防线的火力最为凶猛,不仅有常规步兵武器,还有30挺大口径高射机枪(美军防空力量已经足够,这30挺是多出来的)待命,看来是被当作重机枪使用。

反观日军,因为海战的失利,军舰仅能投放步兵从瓜岛南岸登陆,连重武器都没有,更别说军舰的炮火支援了。
日军的装备不如美军,那就只能依靠天时了,当天夜里,日军两个大队(2000人)趁夜色昏暗时发动冲锋。
美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加之日军不怕死的“万岁冲锋”(1942年左右的日军还很强悍,1945年投降的几乎都是新兵),很快美军的第一道防线就被开了一个缺口。士气正盛的日军决定继续冲锋,一举捣毁机场,但这一次他们失算了,第二道防线上等待他们的是大口径高射机枪的可怕火力。


高射机枪的子弹连飞机都能击穿,打在人体上的后果可想而知,几乎没人挡得住。
日军第一次冲击第二道防线就被打蒙了,再勇猛的展示在大口径高射机枪面前也毫无作用,很快便败退下来。后来,日军又组织了几次冲锋,结果连第二道防线的边缘都没能到达。
半个小时之后,日军指挥官宣布撤退,这一次突袭机场彻底失败。事后统计撤回来的仅剩300人,走时两个大队,返回时仅剩两个中队,对日军来说伤亡非常惨烈。

日军并不甘心,时间来到10月初,日本海军的军舰好不容易突破美军舰队封锁,为瓜岛上的日军送来了坦克。然而日军坦克“皮薄”是出了名的,刚上战场就被高射机枪的子弹打成了筛子,连为步兵
提供遮挡的能力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