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重庆公交坠江的惨案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一辆乘载 15 人的公交车,在行驶途中突然变道,与一辆小轿车在万州区长江二桥相撞后,撞断护栏,坠入深达 70 余米的长江。
今天,人民网、人民日报关于案件的最新通报瞬间刷爆了朋友圈:

事故发生时的
视频也随之曝光:
听着公交车坠落瞬间的全车人的尖叫,小编打字的手都在颤抖着......无法想象当时车上人的绝望......
在通报的责任认定中,我们看到:
打人妇女的行为是“实施了危害车辆行驶
安全的行为,严重危害车辆行驶安全。”
而司机的还手、抓扯的行为则“严重违反公交车驾驶人职业规定。”
两人的行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已触犯《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之规定,涉嫌犯罪。

01
真相已经曝光,但幕后的凶手、和这起事件致命的关键点却被大家忽视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 2 年前,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
人事件吗?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一位女子因为与丈夫争执,狂怒中下车,最终被老虎拖走,酿成重伤;下车营救的妈妈更加惨,因此丧命。
两起事件看似毫无关联,但背后的真正的凶手和关键因素却极其的相似:
因为公交车上 2 个人的负面情绪爆发,全车 15 人丧命;
因为夫妻间狂怒的争执,母亲和女儿一死一伤!
愤怒猛于虎,愤怒真的害死人!
他们都用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和漏洞,让自己的妈妈甚至全车人买了一个付出生命的单。
我们会愤怒,是因为我们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而愤怒会让大脑释放茶酚胺,这种物质让人体的能量可以迅速爆发,让肌肉充满活力。
同时我们的肾上腺激素会升高,就像被打了一针兴奋剂。
这时候,任何轻微的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行为失控。
如果这时候没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那能做出的事就像这些活生生、血淋淋的案例一样:
2017 年 4 月,28 岁女明星刘洁在探病的医院楼下,与一名醉汉相撞发生口角,进而被醉汉抽刀连捅 2 刀,一刀心脏、一刀脾脏,当场死亡。
2016 年 6 月 27 日,北京海淀区静淑苑公交站台附近发生一起杀人案,造成两人死亡,一人受伤,行凶者逃跑,后来行凶者自杀身亡。原因竟为三个人在上公交车时疑因踩脚发生冲突。
2016 年 1 月 19 日,江西宜春一男子一男子驾车沿路见人就撞,车速很快,连续撞人致 3 死 18 伤引发网友愤怒。原因是男子因赌博输得倾家荡产,心中抑郁,撞人后试图自杀。
2015 年 8 月 24 日,27 岁的汤某下班回到租房时,发现牙膏盖是拧紧的。因其老婆习惯直接套上盖子,汤某由此推断老婆昨晚彻夜未归有出轨迹象,愤怒之中用菜刀将妻子情夫杀死。
……
无论怎样的愤怒,都不值得以付出生命作为宣泄的代价!如果说愤怒是可怕的,那控制不好愤怒的情绪才是我们需要正面认识的!

02
好多人说要控制情绪,或者说不要有情绪。
但正确的教育是:应该正视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改善自己的情绪行为,从而疏导自己的情绪。
从家庭教育的方面来说,孩子种种不听话、甚至无理取闹的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更多情绪方面的痛,比如不被父母接纳、不被父母理解,甚至是被误解等等。还是那句话,没有无理取闹的孩子,只有不懂得孩子的父母。
所以,父母去观察孩子的情绪,并且给予相应的回应很重要。如果孩子的情绪长期得不到关注,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是种巨大的伤害。
带着这种伤害长大的孩子,成年后面对问题的时候特别容易走极端、钻牛角尖,一旦有引发愤怒情绪的燃点,就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和生命!
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焦点,是让孩子与他的“感觉”在一起。不少父母或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不允许孩子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常听到有些父母这样制止孩子的情绪:“不许哭,再哭让大灰狼把你叼走。”这样,孩子的情绪不但没有被接纳,反而增添了恐惧;
还有这样的话:“男孩子怎么可以哭呢?”听了这样的话,孩子心里会产生愧疚感。
孩子的情绪很稚嫩,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也远不及成人,盲目扼制孩子的情绪,不如接纳、共情孩子的情绪。
伴随着孩子的各种情绪体验,无论是喜怒还是哀乐,都如同孩子的感知觉,比如冷、热、饱、饿,一样正常,它们是孩子的一部分,也是孩子积淀成长
经验、学会情绪控制的必经之路,父母不该把孩子堵在情绪的成长之路上。

03
以下几种最常见、最容易让父母头疼,给大家列出来常规的应对办法:
当孩子大发脾气时……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可以给孩子一会儿宣泄情绪的时间,然后安抚孩子的情绪,比如抱抱或拍拍孩子,最后要找出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比如是不是孩子的要求没能得到满足?如果是孩子合理的要求,家长可以尽量满足。
家长可以尝试着先同理孩子的情绪,比如说:“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东西,拿不到会很难过,我也很难过”,然后给孩子一个排序,比如:“我们可以在吃完饭后或洗完澡后或穿好衣服后,再拿”,这样不是用拒绝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需求,而是用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
当孩子感到害怕时……
对小孩子而言,很多事物都是新鲜的、充满刺激的,在接触万千世界的过程中,难免因陌生或惊吓而感到害怕。
妈妈们要做到接纳孩子的恐惧,并且
提供坚强的支持。
例如当孩子因为邻居家的一只小狗向自己走进,而感到害怕并退到妈妈身后的时候,妈妈可以这样告诉孩子:
这是王阿姨家的狗,它叫虎子。狗是人类的朋友,你不招惹它,它是不会伤害你的。
接下来,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鼓励孩子去尝试新鲜事物,带着孩子慢慢靠近小狗,妈妈示范摸摸小狗的背,让孩子感到充分的安全感。
当孩子感到悲伤时……
可能因为妈妈上班后长时间的分离,或者因为自己心爱的玩具的损坏,总之也许在大人看来毫不起眼的小事都会引起孩子悲伤的情绪。
别这么没出息!
这样的话语一定不要对孩子说。
父母可以首先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再去解决相应的事件。
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关注,并以爱的方式表达出你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温暖,使孩子有健康的情绪发展。
同时,孩子也会从父母身上逐步学会怎样处理自己的情绪。

04
最后,要呵护好孩子的情绪,父母需把握以下几个大原则:
❶ 尊重和肯定孩子,为他们的情绪发展推波助澜
如果教养过程中父母过度压抑孩子的情绪,或者忽略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发展就会变得缓慢甚至单一。
比如当孩子发现勺子是个很有趣的东西,兴致勃勃在玩的时候,也许在成人看来只不过是个在普通不过的东西了,会觉得孩子的行为幼稚可笑,夺回勺子不再让孩子玩儿,或者任其自己摆弄不予理睬,这样就忽略了孩子的情绪,长此以往,孩子的情绪也会变得迟钝。
但如果家长也饶有兴致的加入孩子的
游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情绪发展,也是分享。
孩子只有得到家长的肯定,情绪才敢继续向更广泛、更深入的复杂情绪发展。
❷ 多拥抱孩子
父母亲要多拥抱孩子,让孩子通过与母亲肌肤的接触知道自己是被疼爱的,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会感到妈妈的爱护和关怀,他会凝视着妈妈的脸,看着妈妈的口形,听着妈妈亲切的声音。
肌肤亲情能够满足孩子的精神需要,也是
帮助孩子发展情绪与人际的重点。
❸ 让孩子有安全感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胆小,怕黑,在外不敢跟人打招呼,在家不能自己一个人睡。其实这都是孩子独立性不够的表象。孩子独立性不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安全感培养的不好。
而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最重要的事就是让的情绪稳定,情绪一旦稳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独立性。
安全感的培养越早越好,迟了将会给孩子造成一生的困惑。
所以,在孩子 6 个月之前,妈妈最好能在孩子身边睡,适时地拍拍、哄哄、抱抱他,或者唱一首摇篮曲,让孩子心满意足地安然入睡。
当一个孩子有了足够的安全感,面对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时就不会那么容易愤怒,也不会对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感到怀疑,也不会在盛怒之下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更不会不顾自身安危,把自己暴露在危险的“虎口”之下。
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呵护好自己孩子的情绪,并进行正面的引导。
因为,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为别人的生命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