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萍
《红楼梦》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一众人等走到蘅芜苑。这所房子,远看“无味”,近观“有趣”,原因就在于“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味芬气馥,却大都叫不上名字。中国文学素来有“香草美人”传统,所以立刻激发了大家的创作欲望。一位清客率先拟了一联,贾政不太满意,拈髯沉吟,意欲也题一联。大概真的是于题咏上“平平”,竟没拟出,一眼看见宝玉,便命他题。宝玉题的是“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果然香艳。贾政笑他:“这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
尽管怀素“蕉书”是现成典故,芭蕉题诗也是文人常事,但“书成蕉叶文犹绿”句,我还是没查到具体出处,只知是清代比较流行的一副对联中的上句,与“吟到梅花句亦香”相对。这副对联何人所拟,起于何时,也不太清楚。宋人黄庚《和靖墓》有“西湖卜隐为诗忙,吟到梅花字字香”句,明人小说《刘生觅莲记》中有“吟到梅花处,诗成字也香”句,也许是下联的来历。我们先假设贾政说的就是这副对联,这样看来,宝玉所套的,就不仅是“书成蕉叶文犹绿”的句式,连韵脚“句犹香”的“香”,都直接拿过去了。也许这个套用痕迹太过明显吧,贾政都不好意思说破,替他隐去了。
明清时期,联语极大发展,作手也多,很多脍炙人口的好联,风行天下,却莫知出处。一些朗朗上口的俗语、励志诗,也是如此。比如时下特别流行的那首《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近年来不断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励志书、作文选、名人名言、书法作品甚至教材中,且署名“颜真卿”。它当然不是颜真卿写的。也不是某些地方标注的邵雍、朱熹或者苏轼等等。证据太繁,不一一。学界也有过一些考证,可参看。这几句话,明清以来开始广泛流行,大量出现在各种戏曲、小说、笔记、家训、镜铭乃至商业广告中,所以不少工具书把它归入“俗语”“谚语”一类。异文也很多。比如另有一种常见组合就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后两句采自宋人张唐卿诗句,见于《梦溪笔谈》。还有一种“黄昏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状元本是凡间子,宰相原非天上儿。好把经书勤早读,朱衣自有点头期。”因为长,流传并不广。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八“格言”中有一则比较可靠的记载:“彭文勤公少与蒋心余同学,有题书房旧联云:‘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今此联熟于人口,而不知其为文勤所制也。”
“书成蕉叶文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应该也属于这种“今此联熟于人口,而不知其为某某所制”的情形。其实宝玉(或者作者)真是偏爱这个句式和这个韵部,再看看他替潇湘馆拟的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是不是念着很顺口?也用“七阳”韵。还有沁芳亭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不肯换韵;稻香村的“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恋恋不舍“绿”“香”字样。一整天统共写了这么几副对子,一直跳不出“红香翠软”“怡红快绿”的路子,也算是宝兄弟技穷了。所以省亲夜频频擦汗,打小抄,不是偶然的。
当然对于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也算难为。更难为的是那些清客,居然凑趣道:“如今细评起来,方才这一联,竟比‘书成蕉叶’尤觉幽娴活泼。视‘书成’之句,竟似套此而来。”真真“岂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