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实际结果是,只有极少数人从干预中受益,其中有些人反而因副作用而损害健康。
——中科院院士韩启德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多世纪以来,医疗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从最质朴的中医,到现在X光、器官移植、开心、开颅手术…医疗技术手段突飞猛进。
如此之快的进步,以致人们来不及思考进步中带来的很多问题,常常忘记医疗的根本目的,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老师
相比较而言,急性病、传染病已经不是人类主要致死的原因,而慢性病: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糖尿病以及并发症……却成为我们的心头病。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慢性病件事?
下面,听听医学硕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先生的几个思考,文章原载于《医学与哲学》写得很好,引经据典,主要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高血压真的是一种病吗?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合理吗?外国人的标准符合中国人吗?降脂药是必要的吗?吃降脂药是利大于弊的吗?用药是治疗,还是“宁可错杀百人,不可错放一人”?
我们摘录一些通俗易懂的部分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认真思考,发表意见,并传播给他人~以下为韩启德教授文章摘录
医学科技进步如此之大,让我们常常忘记医疗的根本目的
每一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病)都有一定的发病概率,如果某些因素能够使群体中这种疾病的发病概率提高,就称之为危险因素。而控制了这些危险因素,这种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就能降低。
这些控制措施到底效果如何呢?下面,笔者重点以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的控制为例谈谈对当前疾病危险因素控制的一些思考。
高血压是疾病吗?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就高血压者体内存在的病理改变而言,可以说是疾病;但多数高血压者长期并没有不适感觉,常常到发生冠心病或脑卒中的时候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而人们对高血压的关注也主要是因为冠心病和脑卒中这样的严重后果,因此高血压在概念上更加接近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编者注:即控制血压并不是直接治高血压,而是为了防止高血压引起冠心病、脑梗的可能而控制血压。)
高血压需要治疗吗?控压后降低30%发病率,具体能降低多少风险?
大量的研究证明,控制血压可以降低25%~30%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所以就人群而言,针对高血压给予治疗肯定是有益的。但要想一想当把降低30%的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的结论用到个体时是什么含义。
降低30%是一个相对概念,从100%降低到70%,是30%的降低,从1%降低到0.7%,也是30%的降低。
就我国4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而言,10年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最高约在15%左右。风险降低30%后,也就是100个40岁以上高血压者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10年内只有4个~5个人因为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而避免了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编者注:这个数量比大家自己衡量)
治疗还是不治疗?
另外,95个~96个人用不用药结果是一样的。再考虑到高血压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和服药的经济负担,作为个人是选择治疗还是不治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