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之时,西江河畔有一位瘦削白发的老人,手拿着扳手敲击着栏杆,牛群闻声而动,慢慢的聚拢到牛栏。这个手持扳手的老人名叫李连庆,已经86岁了,却还依然在养牛场忙碌着。
李连庆还有个身份,让人肃然起敬,他曾担任毛主席警卫员长达19年,退休后本享受副军级待遇了,为何却回到家乡养起了牛呢?

李连庆在1932年出生在广东省高要市禄步镇荷路村,荷路村是个很偏僻的小山村,村民习武成风,以此保卫家园。
李连庆自幼跟随村里的拳师习武,18岁时就是当地有名的‘拳王’。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李连庆是家里独子,但依然响应号召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
1957年李连庆正准备复员回乡时,被调入中央警卫团,开始担任毛主席警卫员。当时李连庆连拼音也不会,他一边当警卫,一边参加学习班,拿到了高
中文凭,还学会了普通话。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李连庆升任叶剑英元帅的卫士长,此后又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被授予大校军衔。
1997年,65岁的李连庆退休,享受副军级待遇。

李连庆退休后,一直和家人在北京生活,日子过得很平静。
然而2008年,一位荷路村老乡的到来,却改变了李连庆整个晚年生活。当时是2008年春节,老乡来看望北京看望女儿,顺便给李连庆拜年。
李连庆像所有漂泊异乡的游子一样,拉着久未相见的乡亲双手询问家乡状况。
从老乡那得知,家乡依然贫穷落后,乡亲们行的还是泥巴村道,生活也不富裕。虽然有400多人,但是村集体年收入不到3000元,村民懒散,还赌博成风。
老乡走后,李连庆一连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经过左思右想,他最终决定放弃北京的安逸生活,回到家乡
帮助乡亲们。
回到阔别多年的广东高要市禄步镇荷路村老家时,李连庆心情既激动又黯然。
他决定先从修祠堂,聚民心做起。李连庆拿出自己多年积蓄,再加上村民的捐款,可是工程快收尾时,还缺5万元。
从不愿向人开口借钱的李连庆,硬着头皮找了几个老战友借钱,才得以顺利完工。

祠堂落成后,从捐款最多的村民到捐款仅50元的村民,200多位村民的名字均铭刻祠堂门前的石头上,但作为发起人的李连庆,出资最多,却没有刻下钱款数。
随后李连庆又把长达4公里的泥坑村道修建成了4米余宽的水泥路,还修建了村民活动广场,村干部黄扬明说道:连庆公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起码花了130多万元。

眼看家乡焕然一新,2010年李连庆又萌发了一个更大的创业梦想——开办养牛场。李连庆和外甥贷款100万元,开办起了养牛场,已经78岁的李连庆,一年有10个月与牛做伴。
很多人也问他,为何放弃北京的好日子,回到生活艰苦的农村,年纪这么大了还创业养牛。

李连庆对此回应道:毛主席号召党员干部要为人民服务,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十几年,深受他老人家影响。所以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生的追求。
作为一个老党员,现在趁着还有精力,理应报答人民,无论怎么样,我都会坚持下去。

当女儿李艳来看望他时,看到父亲住在不足10平米的房间,流着眼泪心疼地说道:放着北京的好日子不过,却要在这受苦,您这是何苦呢?李连庆笑呵呵的回答道:看起来是苦了些,但对于我来说,吃苦是福,你看我现在身体比在北京还好。
其实李连庆还有‘私心’,养牛场的员工,大多是当地乡村的留守老人,请他们来上班,也算为家乡做出一点贡献。
如今李连庆的养牛场蒸蒸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企业。
在他的带动下,十里八乡慢慢出现了很多养牛专业户,村民们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老人孩子都得到很好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