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在抗日战争的浓浓硝烟中,粟裕将军的长子粟戎生降生了。那时粟裕正率领新四军第一师进行频繁的反‘扫荡’和艰苦的反‘清乡’斗争中。而粟戎生只能放在江苏扬州的外公家抚养。他外公因为很是赞赏粟裕大将军的战斗生涯,故起名‘戎生’。

粟戎生从小就受到父亲熏陶,所以对军事十分喜爱,“父亲和我聊天,话题从来都与军事相关,几乎不谈家务琐事。”粟裕长子粟戎生回忆道,父亲从小教他打枪。周末时,他和弟弟粟寒生放假在家,只要有空,父亲就带兄弟俩去靶场实弹
射击。粟裕大将军对粟戎生很严厉,有一次年级尚小的粟戎生在擦拭父亲保存的几支枪时,将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取下来了,粟裕大将军看见了很生气,狠狠地把小戎生训了一顿。当小戎生摸不着头脑的时候,父亲向他耐心解释,拆卸瞄准镜会影响射击精度,这在战场上你的这一枪打不中敌人,你可能就再也没有打第二枪的机会了。粟戎生笑称,父亲有自己的“文房四宝”:枪、地图、指南针和望远镜,尤其是地图。“父亲的卧室里,四面都挂满了地图。世界上哪里发生了动荡,父亲就挂哪里的地图。”

而粟裕大将军严厉之处还不仅仅于此,古有孟母为子三迁,今有粟裕大将军将子两迁,1966年,粟戎生刚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在儿子的就业去向上,粟裕利用了自己的“特权”:组织上没有把粟戎生分配到研究机关,而是分配到援越抗美前线的一个导弹分队中。“在部队最好是从战士当起,取得逐级
经验,半路出家,基础是不扎实的。”粟裕对当时的尚且稚嫩的粟戎生说。在前线的4年,粟戎生先后当了战士、班长、技师、排长,跑了上千次战斗警报,住了一千多天帐篷,经历了十几次移防。1967年,在中国第一次击落美军侦察机作战中立下三等功。1969年秋,粟戎生所在的地空导弹部队移防到内地,训练和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大大好转。正当粟戎生开心时,又恰逢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珍宝岛燃起战火,粟裕大将军却再一次动用“特权”,将他调往北线一个进入反侵略战争等级战备状态的野战部队,条件更加艰苦了。“艰苦和死,哪个更难受?”这是粟裕当年在武汉受训期间,教员问的问题。粟裕将这个问题抛给了粟戎生,说:“死的过程很短暂,艰苦是要熬很长时间,要耐受。当兵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紧张。”这或许解释了粟裕两次动用“特权”的原因。

粟戎生记得,父亲曾说:“全国解放以后我带你们回湖南老家。”然而,直到父亲去世,都没回过老家。后来,粟戎生才理解了父亲“全国解放”的含义--包括台湾在内的全部岛屿也要收复。“爸爸的卧室里,始终挂着台湾省地图,直到他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