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肯定对于明清小冰期都有所耳闻,有人说这是一场灾难,因为这个冰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个冰期呢,可以说是整个历史上最长的一次自然灾害,一直从1550年到1770年,在这200多年里,发生了很多的大事,几乎都经历了两个国家的过渡,从明朝到了清朝。加起来的话其实要快到300年了,在这300年的寒冷期,中国的温度骤然就降低了。中国一次特殊的天灾,损失一亿人,还丢失100万平方公里领土。
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中国的南方地区掀起了一次规模庞大的山地垦殖运动,大片的原始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砍伐。而在清代以前,长江流域的水灾之频繁程度远远低于黄河流域,所以有“历代以来,有河患无江患”的说法,到了魏源生活的那个年代,长江流域出现了“乃数十年中,告灾不辍”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长江中上游一带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被抬高。
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发生的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与寒潮同时发生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农民战争与自然灾害同时扫荡了这一地区,于是,就出现了大规模人口减少事件,由于当时没有精确的人口统计数据,部分学者根据当时的户口数与地方志的相关记载,认为太平天国战争与捻军起义期间,中国损失了近1亿人口。
这种情况到了同治皇帝的时期更加严重,秦淮地区在冬天已经象关外一样的温度,冷得人不能出门了,很多树都被冻死了。而在这段时间里,因为打了一场大仗不说,还打败了;除了七千多万的军费,还要赔偿给英国人二千余万白银,所以这些亏空最后也不过落在了老百姓的身上。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社会经济出现的衰败局面以及康乾盛世的彻底结束,与当时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