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7777
-
- 注册时间2007-05-02
- 最后登录2025-05-12
- 在线时间18648小时
-
- 发帖787664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飞翔币211631
- 威望215717
- 飞扬币2623711
- 信誉值8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787664
- 飞翔币
- 211631
- 威望
- 215717
- 飞扬币
- 2623711
- 信誉值
- 8
|
 文:阿午 东邪西毒的小迷妹 “你知道吗?日本养活了大半个香港歌坛。”这些人的语气里,满满的都是骄傲,仿佛刚刚透漏给你的,是了不得的国家机密。前些年,高晓松老师聊到四大天王时代的香港流行歌曲时,就说:全是填词,就是填日本歌。 各大网络社区的相关讨论,也是热火朝天。比如在知乎,对“中岛美雪养活了大半个华语音乐圈”这一问题的回答,获得近2000赞:     没错,在80、90年代的香港流行歌曲中,翻唱自日本歌手的作品,如谷村新司、都仓俊一、因幡晃、五轮真弓、中岛美雪、布施明、喜多郎等,占比的确很高。但根据这一现象,就断定香港乐坛只有一半值得赞扬和怀念,这样真的公平吗?中国人就真的不会作曲吗?1.天才白痴梦: 天阔阔雪漫漫共谁同航 粤语流行歌曲,兴起于70年代。彼时,许冠杰、林子祥、徐小凤、罗文等歌手齐头并进,使得本来被人瞧不起的粤语歌曲,成为香港流行文化的主流之一。 80年代香港歌坛群星 到了80年代,香港歌坛又进入火热的偶像时代,“陈张争霸”、“谭张争霸”等现象级事件,将香港的流行音乐行业推向顶峰。90年代,接班谭咏麟与张国荣的“四大天王”,延续了港乐在华语地区的统治力。 谭咏麟与张国荣 这三十年间,还有甄妮、区瑞强、关正杰、梅艳芳、黄家驹、林忆莲、叶倩文、王菲等巨星闪耀光芒。可谓是百花齐放,一片繁荣。但盛景之下,也逃不过好莱坞评价香港影坛时用到的那八个字:尽皆过火,皆是癫狂。到如今,无论是香港影坛还是香港乐坛,似乎都像大火燃烧过后,只余下灰烬,毫无生机。而“中岛美雪、玉置浩二养活半个香港乐坛”的说法,更是让昔日的美丽烟花也蒙上了灰。果然是一点美好的想象也不给人留。但事实并非如此。70年代香港街头 1974到1983年的香港乐坛,已度过了没站稳脚跟、没看清路线的懵懂期,进入到稳健的发展期。只是这一时期创作人收益不高,普遍把写歌当成兼职,因此整个行业严重缺乏人才。1977年,香港“作曲家及写词家协会”成立,会员只有二十多人,就这,还包括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大阵容。由于自己的唱片产业发展远未成熟,所以需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熟运营方式。60年代末,通过改编日本歌曲获得成功的台湾歌坛,成为香港音乐人的效仿对象。因此,在70年代中后期,香港乐坛兴起一股“日曲粤词”的潮流,也就是购买日本歌曲的版权来进行作词,再创作,让歌手演唱。与英美法歌曲相比,日语歌多用六音音阶,符合东方审美。而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音乐市场,更是给港乐的发展和创作提供了许多借鉴的地方。与不同文化发生交融、彼此借鉴,是文化行业要向前走的需要,而且在一个开放的、自由的文化环境里,也是必然会发生的正常现象。而且,在这种借鉴、交融里,港乐这个“徒弟”,也显露出了很多青出于蓝的闪光点。粤语天然的音乐性优势,比如具备9个音调、发音有铿锵感等特点,让粤语歌曲更耐听、节奏更具感染力。很多日曲配上朗朗上口粤语歌词后,迅速走红,一部分歌曲的影响力甚至大于原唱。如邓丽君《漫步人生路》翻唱自中岛美雪《ひとり上手》;谭咏麟《雨夜的浪漫》翻唱自布施明《fantasy 》;张国荣《风继续吹》翻唱自山口百恵《さよならの向こう侧》、张学友《遥远的她》翻唱自谷村新司《浪漫鉄道-蹉跌篇》;梅艳芳《夕阳之歌》与陈慧娴《千千阕歌》,均翻唱自近籐真彦《夕焼けの歌》。在这样的模式下,唱片销量增多,行业的发展也渐趋稳定,创作人工资开始提高,版权收入增多,便吸引了更多人才加入。2 .铁血丹心: 笑骂由人,洒脱地做人 如今,当我们站在成熟音乐生产模式的制高点上,批判过去的香港乐坛无人,可以说是太过苛责,有一种过河拆桥之感。对当初香港音乐的创作、运营模式表示抵触,更是有种眼高手低的拎不清。讨论港乐的话题里,“日本养活了大半个香港乐坛”的论断占了大半篇幅。很多人知道真相后,大腿一拍,恍然大悟。仿佛那些红了几十年的粤语歌曲,全是在欺世盗名,不值得崇敬欣赏,瞬间变成了陈年老酸醋。但那些日曲,却值得被崇拜到五体投地。这或许是对曾经辉煌过,如今已凋零的港乐,产生心理落差后的不良反应——本来很骄傲地炫耀着当年香港一代做出的成就,回过头来却发现这是“抄”别人的,心里多少会有些失落。更何况对日本固有的敌视、低视,民族情节根深蒂固,到如今都不可能完全消失。原本的骄傲,仿佛被瞬间抽离了资本,最后只留下责骂和喟然长叹。像父母看到别家的孩子太优秀,心里不开心,边责怪自己孩子不争气,边艳羡地看向别家孩子墙上的奖状和卷子上的一百分。自己的孩子也没犯什么错,考了八十分,莫名挨一顿骂,莫名委屈。每每遇到港乐翻唱的问题,评论区总会出现两批人:一方带着不好的联想,给翻唱的港乐扣上“长他国志气,灭自己威风”的罪名,占着大多数;另一方,苦口婆心地劝着音乐无国界。其实都在说一件事——该自己奋斗。都在埋怨他们没有奋斗。被蒙蔽的双眼,只顾着盯着那些针对翻唱的骂战,却忽视了,香港乐坛里那些坚持创作的音乐人。被忽视的,有顾嘉辉、黄霑、黎小田、雷颂德、麦振鸿、蔡国权、林敏怡、刘以达、鲍比达、陈勋奇、夏韶声、陈辉阳、C .Y .Kong等等作曲大家;被忽视的,还有一众实力派歌手,如许冠杰、林子祥、泰迪罗宾、区瑞强、张国荣、蔡枫华、卢冠廷、陈百强、周启生等等,他们都有投入创作。他们的创作,让港乐绽放出绚烂光彩。他们对中国文化魅力的诠释,更是足以打脸“港乐灭自己威风”这种自以为掌握真相,实际上不过是半吊子的论调。那些为我们带去无数童年记忆的武侠经典主题曲、配乐,如《沧海一声笑》《铁血丹心》《世间始终你好》《倩女幽魂》《一生所爱》等,它们或高昂,或深情,或迷幻,唱尽侠义江湖,写尽儿女情长,为几代人编织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江湖梦,这是中国独有的武侠文化结出的硕果。 其中,《沧海一声笑》的诞生过程,更是香港音乐人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的力证。徐克拍《笑傲江湖》时,找了很多人写主题曲,怎么都不满意,就去找好友黄霑。黄霑被徐老怪催得不行,偶然一次在翻书时,看到"大乐必易"四个字,灵感来了,将"羽、徵、角、商、宫"这传统五音反其道而行之,雄浑壮阔、大气磅礴的《沧海一声笑》一挥而就。 此外,还有很多粤曲更是揉入了戏曲唱法,如《啼笑因缘》《旧梦不须记》《做对相思燕》《客途秋恨》等,这类作品极具中国古韵。哪怕是现代化的、充满港式风味的枪战动作片主题曲,如《上海滩》《当年情》《奔向未来日子》《友谊之光》《朋友》《赌神》等,这些再现小马哥、古惑仔们流血不流泪的男儿本色,都够我们回忆好久。 他们用或鬼马,或深情,或豪气干云的创作,来谱写他们的江湖,而这些,又是日曲所没有的,别国学不来的。就连好莱坞与日本都不乏从中寻找灵感的导演与制作人,你却小嘴一叭叭,指责他们只会抄?还有,那些唱而优则创的实力歌手,也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抬高了港乐的格局,提升了港乐的格调,现在听来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比如《Amani》,是Beyond非洲之行回来后创作的,"Amani"的意思是和平,家驹只用十分钟就写好了它的副歌部分。他用歌曲来呼吁和平,控诉战争。每次在现场演绎这首歌时,大家都会在副歌部分进行全场大合唱。又如达明一派,为配合香港进念同名舞台剧而演唱的《石头记》,更是无法不提的经典。刘以达作曲时,第一声用竖琴滑音,又用吉他奏出的副歌主旋律,四度双音造出微妙的不协和感,令人可以反复品味其中美妙。他将东方小调和西方电子乐相揉和,造就了这曲梦幻凄迷的港乐仙品。《石头记》的词,由作词人林迈克、陈少琪和进念团队携手创作。整首歌仅用一百多字,就将《红楼梦》悲欢离合、亦真亦幻的意境勾勒得淋漓尽致。这一首曲词双绝,极具东方美感的《石头记》,甚至得到学术界的追捧,被香港中文大学收入"红学"课程的教材中。不是针对谁,眼下所谓的古风, 跟这首一比,90%都是矫情空洞的垃圾 而港乐取得这些成就,必须要感谢的人,少不了香港流行音乐鼻祖许冠杰。他将粤语俚语放入歌曲中,创作出曲调轻松、脍炙人口的歌曲,由此引发了粤语流行音乐的潮流,如他的《浪子心声》《半斤八两》《鬼马双星》《天才白痴梦》。也正如他在1992年退隐时所说的一样,他也是这样做的:我虽然是宣布退出歌坛啦,但我心里呢,其实一直有一件心事。我的心愿就是,希望粤语流行歌曲的热潮永远不断延续下去,一直跨越97。 1992年许冠杰退隐 再如哥哥张国荣前期作曲的《想你》《风再起时》《由零开始》,以及与许冠杰联合创作的《沉默是金》《烈火灯蛾》,都是极经典的。到后期作曲的作品,如《我》《大热》《红》《红颜白发》《玻璃之情》《有心人》等,风格多样,迷幻、摇滚、古典、流行,甚至电影主题曲都有涉及,且到现在都不过时。 哥哥和阿Sam在1992年退隐时合唱《沉默是金》 只是看歌名, 就十分能体现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却不知道,香港那块弹丸之地,人口少,创作人数少,唱片行业初步兴起,发展不平衡。而改编外国歌曲的潮流,一方面使得香港唱片行业的发展渐趋繁荣,相较70年代唱片收不回成本的现状,后期的发展才让唱片行业步入正轨,并进入鼎盛时期;另一方面,改编歌曲也给原创带来了刺激,让更多人投入创作。同时也催生了当时乐坛的繁荣和耀目。要不然,你以为你从小听到大的经典,都是Ctrl+C、Ctrl+V过来的吗?因为成功太过耀目,便不在意他们前行路上的心酸和摸索,似乎,他们就该一出生就是天才——这,真的公平、真的客观吗?3 .一生所爱: 人生是美梦与热望 香港的确是个神奇的地方。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和梦想。香港这地方总是有值得赞颂处,当然缺点也不少。情怀将一个时代美化,却也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容不得它有半点缺点,一旦被人指出,仿佛整个时代的美好就要连带着一起破碎。这样是否太过苛刻了。而现在所提倡的创作型歌手,如家驹,在当时环境下却缺少发展的土壤。到如今,市场成熟,听众对歌手在创作方面要求提高,希望他们朝唱、作、编曲、填词等多方面发展。韩剧《请回答1988》 在进娱乐圈只为填饱肚子的时代,香港人用特有的为生活所迫的拼命精神,令作品水准不断进步,他们凭着那股韧劲一追再追,最后让日本、韩国的年轻人也爱上了香港本土的明星、电影、音乐,你又怎么忍心苛责,那些在前进路上的尝试?是那些歌曲不好听吗?原唱和翻唱又有什么要紧,何必苦苦较量。以他人志气来灭自己威风,带着自嘲的“过河拆桥”更是诛心,就像是给他们曾经热烈的愿望泼了一盆冷水,好像他们当初不曾拼搏,躺着就能创造一个辉煌的港乐年代。在上世纪70、80、90年代,香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光影声乐记忆。爱这些记忆,就好好爱。不要因为创造这些记忆的人,在前进路上的一点尝试,又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就来反踩一脚。粤语流行歌曲的确不复往日辉煌,但正如许冠杰所说,它也在一直发展下去,以新的方式演绎,只不过前路漫漫。也不要忘了,港乐还有李克勤、陈奕迅、张敬轩、AGA、谢安琪、陈柏宇、周柏豪、许延铿、邓丽欣、侧田、吴雨霏、古巨基、麦浚龙等。当我们的时代已经很难诞生巨星偶像,便会感觉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光芒黯淡,何尝不是因为上一代太过耀眼。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看着他繁荣,看他沉睡,至少有梦在。不要连一点美好的回忆都不给人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