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620阅读
  • 7回复

[分享]中国封疆大吏极简史

楼层直达
级别: 茶馆馆主
发帖
619800
飞翔币
216805
威望
3961
飞扬币
3154787
信誉值
0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煽动力极强的口号表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主动改变自身命运的渴望和入仕参政的热情。当然,普天之下,只能有一个王,一个皇帝,大多数这种渴望和热情是成为国家的封疆大吏。
方国和诸侯
各朝各代,作为封疆大吏的官职和职权各不相同。夏商时期,华夏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央政府,这片大地存在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夏和商都只是诸部落和方国的盟主。如果说夏国和商国是中央政府,那么这些部落酋长和方国国主就是封疆大吏。事实上他们是平级的,互相并无统属关系。
到了周朝,周国取代商国成为天下盟主,周人为了加强对各地的控制,将宗室子弟和功臣后裔派驻到当时所知的各个区域去建立地方政权,这些王公贵族背靠中央政府的支持,很快取代了当地的酋长和国主,成为新的地方首脑。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封疆大吏,这些诸侯国的行政结构和周国几乎完全一致,仅仅是级别上比周低。
最终,诸侯之一的秦国取代了周国。秦人废除了分封制,改行郡县制。秦始皇将天下分为36个郡,每个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全部由中央委派,并由郡丞掌管民政,都尉掌管军事,郡监掌管监察。郡守的权力和原先的诸侯远远不能相比,加上中央政府对地方官的军权管控相当严厉。这造成了郡守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较弱,陈胜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各地迅速爆发了反秦起义,各地的封疆大吏如果得不到中央军的支援,根本无力镇压。
继承秦朝的汉朝认识到了郡县制的弊端,刘邦采用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的制度,长安所在的关东地区采用郡县制,边疆地区和距国都甚远的东南一带普遍实行分封制。这些新封的诸侯国往往跨有诸郡地盘,当得起封疆大吏的名号。后来汉廷推行推恩令,诸侯国越分越小,最后诸侯的地盘甚至只剩一个县,再也算不上封疆大吏。即使是在诸侯国里,掌握实权的也不是诸侯王,而是朝廷委派的相国,这种相国其实就是当地的郡守,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儿时便会让梨的孔融便担任过北海相,孔融掌握北海的军政大权,至于北海王,就连当时的人们也不知道他是谁。
刺史和州牧
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已难成气候,郡县制成为绝对的主流。面对比秦国还辽阔的国土,刘彻为了更有效的管控地方,将全国分成十三个监察区,由丞相定期派人去地方巡视监察,检举不法,通过监察郡守等地方官来控制地方。这种监察区被称为州,监察官被称为刺史。在西汉,监察区并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只是为了明确刺史的职责而做的划分。刺史的级别也不高,甚至还不如县令,典型的以小制大的体制。到了东汉后期,刺史的权力越来越大,担任刺史的官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有的刺史甚至会被授予军权。为了区分这种地位更高的刺史,便将这种刺史升为州牧。东汉末年,天下纷乱,各州基本都有了州牧,像冀州牧袁绍、豫州牧刘备便是此类。州牧在法理上完全掌握一州的军政,他们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晋朝建立后撤销了州牧,只设刺史。晋武帝将天下扩增为十九个州,对各郡保有的兵力做了严格的限制,刺史能掌握的军力也就大大压缩。这时候的封疆大吏已经不是刺史了,真正的封疆大吏是晋武帝分封的司马氏诸王。诸王的领地虽然通常只有一个郡大,而且他们还不就国,只是居住在国都,仅仅享受封地的财政收入,无权过问当地的民政。但是他们可以掌握军权,同时还能担任中央职务。这些王爷比一般的地方官要厉害的多,东海王司马越掌握了晋廷大权,但是他的封地东海只是一个普通的郡国而已。
到了东晋,晋室凋零,再无这样强势的王爷,各州刺史基本兼任督军事和将军的职务,所以都握有军权,实际上等同于已废除的州牧。
东晋之后的南朝大都沿袭了这种体制,南朝的地盘相比西晋缩小了不少,但是州的数量反倒增加了,为了吸引北方流民来投和制衡权力过大的刺史,南朝梁时期,州的数目超过一百。这时候的州甚至比郡还要小,刺史一职已经扛不起封疆大吏的称号。北朝的情况与此类似,到了后期,州的数目甚至突破了二百,而人口相较只有一百多个郡的西汉还要更少。
总管和节度使
隋朝统一全国后,裁撤了名不副实的郡,改行州(郡)县两级制。后隋炀帝恢复了监察区制度,将国土分成九个监察区,监察区长官仍为刺史。此时的刺史只行监督权,恢复了汉武帝置刺史部的本意。替中央直接管理诸多郡县的是总管府,总管府源自北魏、北周,总管由皇帝的亲信或皇室宗王担任,负责数十州郡的军政和民政,但辖地并不像监察区那么固定,依当时形势而定。杨广在登基前就先后当任过并州总管和扬州总管。总管代替刺史成为是时的封疆大吏。
唐朝建立后,唐太宗发明了道的概念,作为新的监察区名称。道的长官称为采访使,后来也叫过防御使或观察使。听着五花八门,但这些大使职能单一,都比不上节度使。节度使并不是统御一道的官职,起初只是一域的军事长官,仅掌管一州或邻近几州,后来随着军事活动的增多,节度使的权力和地盘越来越大,甚至能兼任道的观察使,统管数道,安禄山就是其中登峰造极者。直到五代乃至宋朝,每个将军都以建节当为荣,唐朝后期到五代末期,封疆大吏基本都是这些行伍出身的武夫。
宋朝结束军阀割据后,重拾道的编制,但对职权和辖区做了很大的改动,并改名称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词中的扬州路即是此指。每个路辖有数十个州一级单位,面积不小,但是路并没有真正的主官,路一级名义上主官有四位,分管军事、司法、财政和粮储。《大宋提刑官》中的宋慈就是负责一路的司法,官职为提刑按察使。路很像现在没有省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却俱全的省。有宋一朝,军权高度集中在中央,路的军事主官安抚使指挥军队时大受掣肘。如果不定期设置的安抚使算作封疆大吏,那就是最憋屈的封疆大吏了。
行省和总督
元朝横扫各国,为了管辖史上最为辽阔的疆域,蒙古人在路之上再建行省一级行政区,全国共计13个一级行政区,这十三个行省也是我们现在行政区划的雏形。行省全名行中书省,顾名思义是朝廷的中书省派驻到各地的办事机构,行省首脑被称为丞相,后来又以两名平章政事代替。行省的权限相较宋朝的路又近一步,几乎就是缩小版的朝廷,财政、司法方面都有较大的独立性,唯有军队受中央政府统一指挥。平章政事算是知名度最小的封疆大吏。
明朝继承了元人的行省制度,朱元璋将行省改称布政使司,由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掌军权和司法权。后来为了监督诸地官员,中央政府定期派出巡抚去各布政使司监察。初期巡抚的辖区没有定数,可以是几个布政使司,可以是几个州县,也可以是单个漕运系统。巡抚的设置慢慢成为常态,终成地方长官。但不管巡抚的辖区是哪儿,他们负责的大都是民政,朝廷另设总督署理地方军事,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总督级别很高,一般都是兵部尚书级别的官员才能担任,所以总督算不得地方官员,巡抚才是名正言顺的封疆大吏。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督抚制度,并做了很大的发展。在每个省均设置一名巡抚,另在一省或相邻的两三个省设置一名总督。巡抚主抓民政,总督则偏军事。总督的级别比巡抚要高,但并无隶属关系,都是直接向皇帝负责。曾国藩、李鸿章都是名气很大的总督,对地方的控制力极强,军政民政都抓于已手,俨然土皇帝的作风。可以说清朝后期的总督最符合人们对封疆大吏的设想。
从刺史到总管,由节度使到总督,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封疆大吏变迁史,监察官的设置和地方权力的制衡是历代统治者的重大课题,他们每次给出的解决方案到现在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bot 系统
 
srwam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712871
飞翔币
1995
威望
25627
飞扬币
3218884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9-09-02
来看看
srwam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712871
飞翔币
1995
威望
25627
飞扬币
3218884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9-09-02
了解一下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788237
飞翔币
211647
威望
215717
飞扬币
2626373
信誉值
8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9-09-03
了解中国封疆大吏极简史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788237
飞翔币
211647
威望
215717
飞扬币
2626373
信誉值
8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9-09-03
了解了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85243
飞翔币
253211
威望
224883
飞扬币
2713064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9-09-03
来看一下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85243
飞翔币
253211
威望
224883
飞扬币
2713064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9-09-03
也就看看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85243
飞翔币
253211
威望
224883
飞扬币
2713064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9-09-03
不错,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