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一个让人熟悉又陌生的词汇,乍一想还以为是华夏外的异国,可仔细一琢磨,这不就是盘踞五代,后来又和北宋并肩的地方性政权吗?西夏并非昙花一现,也有百年国运,可为什么在正史中记录甚少,尤其二十四史竟然不给一个国家留下一部传?
原因其实和西夏的武力值有关,他们太能打了,以至于踏遍全世界城墙的蒙古人都吃了大亏。蒙古和西夏的战争打了22年,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成吉思汗横扫天下的那些年,可曾碰到这么难缠的对手?
有秘史说,成吉思汗本人也是因为在对西夏战争时中了毒箭才早早陨落的,也正因为当初北宋啃不动这块硬骨头,把西夏留给了蒙古,也才导致蒙古后来灭南宋时间大大推迟。
西夏曾经盘踞华夏的西北,不论中原王朝承不承认,它都是一个大国,虽然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可是西夏却创造出自己的文字,而且宗教极其虔诚,西夏人信佛教,到后来因为被蒙古人灭国,许多文献就此泯灭,可惜可惜!
从公元1038年立国,到公园1227年灭亡,西夏屹立了189年。这个由党项族创造的政权和中原王朝早就有深深的连接,起初党项人居住在四川,后来去了陕北,唐朝时曾经帮助中央政权平叛,于是首领成为了地方节度使,这才有了五代时和诸地方政权一决高下的资本。
北宋出现后吞并了夏州,可党项的李氏父子不愿就此臣服,便率领族人占据着河西走廊,直到李元昊正式称帝,西夏是中原宋人的称呼,人家自称大夏国。
这个政权从立国开始就危如累卵,北宋,大辽,金国,蒙古几乎打了个遍,西夏顽强的坚守着土地,寸土不让。西夏人口稀少,在7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300万人口,但构成却非常复杂,有回纥人,汉人,党项人和吐蕃人,西夏对儒学很推崇,其实汉化程度颇高,宋人就说,“大辇方舆,卤薄仪卫,一如中国制。”
宝元元年,北宋收到报告,李元昊称帝。此时自认为华夏正统的宋庭极为震怒,决定举倾国之兵讨之,可李元昊称帝之前就做好了准备,随后在定川寨之战,三川口之战,林府丰之战,好水川之战中,北宋西北边军精锐尽失,一下子打得赵家没了脾气。
没过几年,兵势正盛的大辽国也准备毕其功于一役,消灭这个新生政权。辽国皇帝亲率10万精兵前来,结果双方爆发了河曲会战,此战让当时的辽兴宗尝到了失败的苦果。
不过好景不长,李元昊最后死在父子相残上,消息再度传到宋廷,神宗听说后大呼好时机,立即挥兵五路开赴西夏,谁知道此战被西夏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累计损失精兵达60余万。此后西夏进入了对外安定,对内权斗的状态,虽然在经济上一直折腾不起来,可是高层在对外的判断上却从未失误。
女真人崛起后,西夏的敏锐的发现对方不好惹,就向刚诞生的金国俯首称臣,西夏皇帝还顺势得了很多封地。可随着蒙古人的崛起,西夏的好运气似乎用尽了,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蒙古人灭西夏之心不死,而且越挫越勇。
公元1226年,蒙古东西两路大军开始对西夏展开夹攻,其中西路军先下黑水城,在下贺兰山,最后在甘肃酒泉北部枕戈待旦。
而另一路则由成吉思汗亲自率领,进军黄河九度,当时西夏的末代皇帝派军解救灵州,双方的主力部队在黄河边展开了会战,蒙古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攻克了许多西夏的领土,最终包围了中兴府。这场围城战整整经历了半年,率军出征的成吉思汗已经病死在六盘山,可是西夏仍没有投降。最终城破,蒙古军队对城中百姓,皇族,官吏,展开屠杀,全城几乎被杀绝,至此,屹立了近200年的西夏国终于灭亡。
西夏灭亡之后,蒙古人将中兴府改为宁夏路,这也是今天宁夏的来历,而在西夏故土那些子民也纷纷外逃,大多数又回到了四川,后来还在这里建立过小型的地方政权,不过并没有什么名气,小政权到了清朝才被消灭。
参考文献:宋史·夏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