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部落的诞生,到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建立,伴随其诞生的,就必然有如何与自己的邻居搞好关系,也就催生出了不同的外交手段。其中牺牲最小,效果最大的就是和亲政策了。
古代的欧洲,和亲往往是为了谋求以非武力手段获取大量的土地,因为欧洲的继承者不仅仅只有男性皇室成员,女性皇室成员同样拥有土地和王位继承权。所以联姻,尤其是与有土地继承权的女性皇室成员结婚,是当时欧洲各国和亲的是首选。
比如出生仅一周便继承苏格兰王位的玛丽·斯图亚特(玛丽一世),因为出生便继承了苏格兰,所以其便成为欧洲众多国家王子争先求婚的对象,而其最终也是嫁给了同样早有血缘关系的表兄法兰西的弗朗索瓦二世,这样实际上当时的法兰西就拥有了合法的苏格兰统治权。
然而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和亲目的却有许多不同。比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和亲,往往是为了达成政治或军事上的同盟关系。而到了汉朝,则成了巩固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纽带。
中央王朝外嫁公主和亲,与匈奴等游牧民族达成和平的局面,不仅可以减轻边防压力,对内可以休养生息,对外还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和亲的手段,避免长期的军事对峙甚至是长期战争状态,可以说以最小的代价换来了内部和平发展的环境,增加内部势力。
而当实力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和亲便成了一种维护边疆统治,控制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统治手段,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朝阶段的对外和亲。首先唐朝李氏的起家,依靠的便是同鲜卑贵族的和亲。而当唐朝建立后,和亲则成了控制边缘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边疆的重要手段。
比如著名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不仅稳定了唐朝与吐蕃紧张的边疆形势,还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这和双方兵戎相见的战争状态相比,为双方都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更重要的将中原文化带入了青藏高原,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为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但汉唐时代的和亲,与欧洲的和亲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我国和亲是只嫁不娶,而且和亲时所谓的公主,都不是货真价实的皇室公主,这与当时中原王朝强大的军事文化实力有很大关系。比如王昭君是普通的农家女子,文成公主也只是李唐远支的宗室女。而欧洲的和亲,毕竟与我们的目的有很大的不一样,所以嫁娶是相互的,而且都是货真价实有继承权的公主。
到了清朝,满蒙和亲一改之前和亲不稳定的状态,开始转变成牢固的宗亲贵族之间的相互和亲,并且结成稳固的政治军事结盟。发展到后来,双方互嫁的公主,其实在血缘上是统一的。满清嫁到蒙古诸部的公主,都有蒙古族血统,蒙古嫁到满清的公主,也都带着满族的血统。
通过和亲,满蒙之间实际上在高层贵族形成了统一,形成了可靠的君臣关系。这不仅一改明朝以来,蒙古诸部同中原王朝的敌对关系,基本化解了边疆冲突,使民生经济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国库得到充盈,最关键的一点,是将整个蒙古的势力范围,划到了中央的统治之下,为我们当今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和亲作为一种外交手段,不失为在古代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一种可以付出最少,又可以将利益最大化的外交方式。其中避免战争和文化融合则是其中最大利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