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卡,
下田最快乐。
袁大佬
你能想象到,
一位90岁的院士,
爱好自由,特长散漫,
看似一本正经,
出口竟是一个个令人捧腹大笑的画面。
袁隆平可以。
年轻时老师评语:自由散漫,
当90岁的他面对这个多年前的评语,
仍是连连点头,
“对对对,自由散漫。”
你以为他是不苟言笑的杂交水稻之父,
人家却是实实在在的梗王?袁大佬。
那段曾经让许多人泪目的英文致辞,
他严肃地表露着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也自信地说出会在不久的将来完成目标;
却突然停顿了两秒,
蹦出一个中文“完了”。
当被人夸他流利的英文时,
他丝毫没有掩住自己的哈哈大笑,
“我那个英文就是broken English,
用中文说就是破碎的英语。”
让人忍不住笑出声的回答,
也是这位老人最真诚的回应。
他说,“这种场合有外宾来,
用英文会好一点,
这样就不用人家再翻译了。”
在获得首届吕志和奖颁奖典礼讲话时,
演讲稿如何也翻不到第二页,
面对台下无数名人和记者,
在话筒前的他竟说了一句,
“麻烦死了。”
当这段视频曝光后,
网友纷纷留言评论道:
“90后?真梗王”,
“魔稻祖师!”
“这还是我认识的袁爷爷吗?”
毕竟人们之前对他的印象是
在农田里对着稻子眉头紧锁的老人,
聚精会神,潜心研究,
把一生都给了稻子。
你以为他是个正颜厉色的老人,
但他内心就是个十足的段子手!
曾经采访被问“您什么时候回德安?”
他微微前倾了身子,反问
“你怎么知道我是德安的?”
那一刻,他内心肯定有个小人在叫嚣:
我老家都给你扒拉出来了?!
终于回去一次曾经的故乡,
他可算亲身经历了
“人怕出名猪怕壮”,
明明只是回个家,
“不得了啊,都是兴师动众。”
想要悄悄地回去,
“那是不可能的,
你得要带个口罩、帽子、眼镜哈哈哈哈哈”,
自己说着都忍不住笑出声:
我可是有偶像包袱的人。
“你问我handsome不handsome,
那当然,帅!”
90岁之前,
也不过是个80后而已。
在研究中心的排球场上,
想让他加入老年队,
那是不可能的!
“我现在虽然是80后,
但我身体好,
不吃太多肥肉,
变成个胖子。”
(我的米可以喂胖你们,但我自己不能胖。)
“我现在everyday打排球,
就是年纪大了,打不动了。”
如此有趣又可爱的人,
谁又能想到比起杂交水稻,
让他直呼“太难了”的居然
不是种田,而是带学生。
“要指导他搞试验,
要修改他论文,
辛苦得很呐,麻烦得很!
要死脑细胞的!
(还是搞杂交水稻好)。”
而让他“挠秃了头”的不仅是学生,
更是研究中心的精英们。
一手创建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他,
曾全权主管中心一切大小事务,
面对各种行政事宜,
他至今谈起都头疼不已,
真是太难了。
可无论有多难,他都带领着他的团队,为近80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技术人才,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上了杂交水稻,每年种植面积达到7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稻增产20%。
非洲利比里亚,一个以玉米和木薯为主食的国家,在袁隆平看来,“他们吃大米是打牙祭,我们办培训班,他们高兴死了,天天打牙祭,天天吃大米。”
几乎无人不知,他曾说过:
“一粒粮食能绊倒一个大国”,
可却少有人知,
这句话是他一生都无法忘记的
对于饥饿的记忆。
“在那个饥荒的年代,
遍地饿殍,大家都没饭吃,
叫花子讨饭,却四处无门。”
无论何时,回忆起这段亲身经历,
他都眉心紧蹙,
苍老的眼中亦遮不住泪光,
泱泱大国,却被一粒小小的米困住了。
他暗下决心:一定叫每一个中国人都吃饱!
可当时,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连发达国家的专家都未能攻克,没有人相信这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的诳语,可他就是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在基本上只有夏冬两季的南方,
他不畏酷暑,不惧严寒,
常年行走在田间,或者烂泥里,
一弯腰就是数年,
只为找从不曾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整个60年代,
他经历过动荡、
海南的烈日、云南的地震,
研究经费短缺,
却没有一个难让他止步。
直到1973年,
他终于把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时隔三年后全国推行时,
举国上下无不欢呼,
那些吃土、草根、树皮的日子,
终将一去不复返。
可就算粮食增产一翻再翻,
他仍被人质疑,
“超级稻稻种严重过剩”、
“超级稻口味品质不佳”……
他却从不曾有过一丝胆怯,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我绝不会退缩。”
对水稻,这世上大概没有一个人能认真过他。
就算在86岁做眼睛手术,
不得不带上墨镜的他,
仍不忘打趣,“像不像个黑老大?”
已经90岁的高龄,
他仍不忘每天到田间看看
他的“对象”。
对于这个把一生给了农田的老人,
“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很重,
但书本里长不出水稻,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
只有田里才有水稻。”
而如今,在他的办公室里,
除了必备的桌椅,再无其他。
偌大的办公桌上,
满是关于水稻的书籍。
让人久久挪不开眼的是,
三个放大镜和一副老花镜,
最大的放大镜,却是比脸盘子还大。
“先用老花镜,老花镜不行用这个,
不行再换一个大的。”
当被问道“是否害怕再面对曾经食不果腹的日子”时,他脱口而出,“不可能了!”
一句“不可能了”,是付出了多少艰辛才换来的底气和自豪。
可就算是今天这可以随时随地挑食的年代,
他却依旧忧心忡忡。
在他眼里,我们只有18亿亩耕地,
18亿亩能不能保得住还是个问题,
这也远不能喂饱14亿人口。
年过半百,他又开始研究耐盐碱地种植水稻,
没有耕地,那就用盐碱地,
有水,有地,
就一定能种出水稻。
一生兢兢业业,他对自己只有两个要求:杂交水稻全球梦,禾下乘凉梦。
他做梦都想稻子长得如同小麦一般高大,结出的稻谷会有花生米那么大。
年纪越来越大的他,
也不得不在时光面前低头,
“我现在有点悲观了。”
可前脚说完这话,
后脚却马上到了试验田里,
观察着一株株禾苗的长势,
他美名曰:“晒太阳,补钙。”
有人说“您已经90岁了”,
他却哈哈大笑,
“有的人都已经老年痴呆了,
我90岁脑子还没有糊涂,
医生让我算‘98 15’,
那简单的加减乘除我还能算嘞!”
这样可爱的老头,
哪有悲观的影子。
有人说他“国士无双”,
有人说他“贵过比尔?盖茨“,
他只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知世人:
我不过是个种田的。
就是这样一个种田的,
正如网友所说:
他的存在就是人间的一道光,
驱散了黑暗,融化了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