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被称为天上掉落在世间的一滴眼泪,它是天上的镜子,沙漠的眼,其实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水已经不多了,过去在汉朝时叫沙井,唐朝时叫药泉,这里产铁背鱼和七星草,据说可以益寿延年,到了清朝时因为它形状才叫月牙泉。
图为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
《肃州志》对月牙泉有详细描述“月牙泉,在卫南十里,其水澄澈,环以流沙,虽遇烈风,而泉不为沙掩盖,名迹也;其水广约数亩,深可数丈,四周沙山壁立,水面弯如新月”。
月牙泉旁的左公柳。
古人认为月牙泉形成是渥洼水,4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实地考证,证明此说法,汉渥洼池遗址就是今天的敦煌南湖乡黄水坝水库,当年沙丘移动,使其脱离洼池形成单独的水体,就是月牙泉,虽然水道改动,但未断,加之地势低,有源源不断的水补充,天旱不涸。
《敦煌县志》记载,昔年,月牙泉有大黑鱼一,长三四丈,土人呼为铁背鱼,图为月牙泉铁背鱼。
但这个地方的年降水量只有40毫米,但它的年蒸发量是60倍,20世纪50年代对月牙泉有准确的测量资料,那时的长218米,宽54米,平均水深5米,但区域性水位下降,月牙泉的水越来越少,80年代以后长仅100米,宽25米,整整缩小一半,水深已降到不足1米,如果不抢救就会步入罗布泊后尘,所以现在的月牙泉是注入的水。
图为1908年伯希和考察队拍摄的月牙泉。
第一次给月牙泉补水是1986年,所以至今已经30多年了,2000年的时候直接给月牙泉修了条渗灌坑,每灌100万立方米,水位可上升30厘米,近年来又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这一带都禁止打井,有井的封井,花了大力气,到今天效果不错,月牙泉水位稳定在1米多,有人说注水太花钱了,这就是没眼光了,敦煌每年旅游人次都是上千万,这个花费毛毛雨。
月牙泉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珍贵遗产,清朝时还有人在里划船,由于自然生态变化水位下降,便采取了人工注水补救办法,月牙泉刚好在鸣沙山的背后,离心力的关系,能随时保持清澈,月牙泉既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景点,也是文明的传承,至今仍在有计划的“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