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想聊不该聊[font="]实际上写到了 “佛教历史之西晋时期”应该这段就算结束了,思考了很久 关于五胡乱华还是拿出来单独的谈一下,关于 五胡乱华,在佛教史上面很少谈,但是在其它教派的某些人士的眼力,这个事情跟佛教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佛教造成了胡人入华,汉人从此开始了被奴役的开始。其实从前面的整理上面来看,在西晋之前佛教并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这个阶段,我个人理解为是译经阶段,中国自己的佛教萌芽阶段。在历史的车轮下,向前是不可阻挡的,无论是某人还是某派或者是某个宗教,都不能阻挡历史的车轮。[font="]历史上的五胡乱华
[font="]“五胡”分别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族人不是全部,是当时比较大的民族。[font="]下面说说爆发的原因:[font="]东汉时迁徙大量胡人进入内地八王之乱的导火索,本质是“士族制度“。全球性气候寒冷,草原上很难生存。[font="]总结起来说就是公元299年到公元306年爆发了“八王之乱”,中央政权的力量被严重削弱,地方州郡各自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不能很好的保护老百姓,同时气候恶略,胡人大量进入内地,在地方割据的政权里面,大量的雇佣了少数民族人民作为战士,发挥了他们的特长,让被奴役的少数民族唤醒了自己的民权思想。[font="]佛教得到了什么?[font="]由于八王之乱及五胡乱华,大量的北方贵族及文化人士,为了躲避战乱,开启了南迁,这个时期佛教徒也参与了其中,这个就让北方的佛教思想,开启了从北向南的传播,最后形成了佛教南北中心的确立,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基础,同时由于战乱,百姓的生活很苦难,在思想上开始寻找了出口,而佛教的思想在于儒家及道教的融合中,符合了文化习惯同时佛教特殊的思考角度又满足了战乱中百姓的思想诉求。所以不得不说,这次社会的动荡,让佛教有了传播思想的机会。[font="]东晋的引子
[font="]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二赵、三秦、四燕、五凉及夏、成(成汉)等十六国。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多数为了利用佛教以巩固其统治而加以提倡,就中在后赵、前后秦、北凉均盛,特别是二秦的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极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为道安和鸠摩罗什。南方为东晋王朝所保有,其文化是西晋文化的延长,一向和清谈玄理文流的佛教,也随着当时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庐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其代表人物则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font="]从大约公元310年起,整个北方就置于异族的统治之下,其中某些地区在其统治下大大推动了佛教的繁荣。由于“异族”与佛教的紧密关系,在北方佛教中,既作为社会现象又作为教义理论,形成其特有的形式,并走出了一条他特有的道路,结果产生了一幅与佛教信仰进入中国中部和南部贵族社会所呈现出来的完全不同的景象。另一方面,中国佛教的独立,作为在南方教义彻底“汉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北方则还远远没有完成。[font="]在当时的长安佛教的兴旺之地,由于国家的动乱,让大量佛教徒开始了南迁,其中著名的就是“世高避关洛”既安世高南迁把经书带到了南方,开启了南方佛教兴起的序幕。在这个事情,确定了佛教南北2个中心:北方是[font="]尤其实在长安,位于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的中国部分联结“西域”的佛教中心,问题十分突出,这种情形的结果是,对于北方佛教的充分描述不能被单独限制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