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一定熟悉“匈奴”这个词。匈奴人是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秦末汉早期,他们曾称雄于中原以北,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汉初,经过多年的战争,国内经济萧条,人口急剧减少。汉朝不得不采取与匈奴和解的政策。直到汉武帝刘彻掌权,他才逐渐改变战术,开始使用武力。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
汉武帝时期,有一年匈奴计划进攻中原地区,有人送了一本战书给刘彻,上面写着“天心取米”。这使汉武帝刘彻一头雾水。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刘彻反复阅读了好几遍,没有人回答,刘彻召集了一批文武大臣一起学习,但似乎没有人理解其中的奥秘,可是看来看去,还是没有人看懂其中的奥妙,无奈之下,只好张榜招贤。
公告发布后不久,一位名叫何塘的修撰官被传唤到朝庭。他对刘彻说:“陛下,微臣明白这四个字的含义,天心取米,并且已经有了退兵之计。”刘彻很高兴听到这一点。让其详细解释一下。何塘说:“在微臣看来,天’者,天朝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是指匈奴人想取代神龙。刘彻他突然明白了。然后他问,““那你刚才说有让匈奴退兵之计,是何计谋呢?”何塘回答说:“马上就制定计划。”然后,他慢慢地拿起笔,胸前挂着一副竹子的样子。
何塘把笔放在“天”字的中间,改为“未”;在“心”的右两点之间加一个长撇号,改为“必”;在“取”的左边加上“乛”,改为“敢”;在“米”上部加一条横线。把它改成“来”;何塘给每一个字都加上一笔,把“天心取米”四个字从改为“未必敢来”,并要求刘彻把战争书送回匈奴,以便他们可以退兵。
匈奴单于他接到送回的战书后,认为汉朝一定不敢再像往常那样打仗了,肯定会乖乖地送美女和金钱等东西。没想到,当他打开书的时候,他看到了“未必敢来”这四个字。他觉得自己的语气是轻蔑的,大概汉朝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等待着自己去送死。于是他迅速命令部队撤退,取消了进攻计划。
我们必须钦佩何塘这个汉朝官员的智慧。他简单地在每个词中加上一笔,很容易地解决了战争威胁。但也有人质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因为汉代主要使用的字体是小篆,而繁体字的“天心取米”字也不容易改为“未必敢来”。但我认为,不管它是真是假,它都不那么重要。它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比追溯源由更有意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