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二十三
农历的小年
也是祭祀灶神的日子
中国民间祭祀灶神的历史十分悠久。灶神又称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依照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廿三(或廿四)上天向玉皇大帝奏报一家人的善行和恶行,大年三十返回人间。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来决定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祭灶神寄托了老百姓一种辟邪、除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关于“灶神”由来,历来众说纷纭

一说,灶神,名“张单”:东汉许慎《五经通义》曰: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其妇姓王名搏颊,字卿忌。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灶神名唤张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个女儿,皆名为察洽。
一说,灶神,即为炎帝: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炎帝于火,死而为灶。”
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则认为灶神为女性:庄子《南华经》中说“灶有髻”,晋朝司马彪解曰“着赤衣、状如美女”。后世民间大概觉得红衣美女的形象不太稳重,后来便用灶神奶奶将其取代,并与灶王爷并肩而坐。

南北之别

祭灶演变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才出现了小年的“南北之别”。满族人信奉萨满,每年腊月廿三,皇帝都会在坤宁宫祭祀萨满神祇,腊月廿四再行祭祀灶神。但到了雍正帝时,觉得其前后只差一天,分开祭祀既麻烦又浪费,所以将祭灶合并到了腊月廿三。自此王公大臣随之更改习俗,在北方民间也就推行开来。而南方由于历来远离皇权中心,因此小年“腊月廿四”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祭灶王,自古流传有固定祷词,最为常见的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青天
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版本二

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丰子恺《过年笔记》

二十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台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灶轿是白天从市场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

关东糖,又叫“祭灶糖”、大块糖、麻糖,既是祭品又是食品,过小年必不可少。传统意义上,只有小年时节才会制作售卖。关东糖以麦芽、小米熬制而成。

老舍《北平的春节》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传说,每年小年这一天,玉帝会派灶王巡视各家各户,稽查人间善恶,“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不合要求的将会被剥夺阳寿,所以这一天,每家每户必备甜食上供灶王,“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故于祀时以糖饼粘神口使勿言”。

陈忠实《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

到腊月二十三晚上,是祭灶神爷的日子,民间传说这天晚上灶神爷要回天上汇报人间温饱,家家都烙制一种五香味的小圆饼子,给灶神爷带上走漫漫的上天之路作干粮,巴结他“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当晚,第一锅烙出的五香圆饼先献到灶神爷的挂像前,我早已馋得控制不住了,便抓起剩下的圆饼咬起来,整个冬天都吃着包谷面馍,这种纯白面烙的五香圆饼甭提有多香了。

扫年,即为“扫房”,“扫尘”。“扫年”与“祭灶送神”密切相关,简单点理解就是打扫干净屋子,给路过人间回到天庭述职的神明一个好的印象。这一习俗自上古时期就已开始。“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尘”与“陈”谐音,所以“扫尘”也叫“扫陈”。年节扫尘有“除旧布新”的含义,扫尘蕴含了人们 “辞旧迎新”的愿望和期盼,其用意就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去。中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

打扫干净了屋子,窗明几净,全家焕然一新。之后就是开始各种过节的装饰活动咯。春联,起源于桃符。“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自明代盛行至今。

冯骥才《春节八事》

年的氛围离不开装点。拿吊钱福字门花灯笼之类把房间里里外外一布置,年的架势就拉开了。记得在三十年前精神与物质都是最贫乏的时候,年根底下,下班回家,便会见到一卷花花绿绿的纸放在门槛前,打开一看,有剪纸楹联和吉祥图画,不用说,这是老友华非自写自画自刻自剪然后给我送上门来。他知道我这点年的情怀。

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春联,是: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
第二幅春联诞生在240年后的后蜀宫廷,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小年是朝着家的方向,踏归流年;奔着春的背影,逐步新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此刻,耳畔响起那首悠远又熟悉的歌谣,迎新备年货,游子奔归途。
这回,年真的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