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要看应聘者的第一学历,非211不用。这个规定让很多学生和家长苦不堪然,因此,很多双非大学的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争取进入211大学,这也是考研人数逐年增加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很少有人做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长时间,发现各方,包括高校,学生,用人单位都在偷懒。
985,211的内容
“211工程“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左右所大学,简称211工程,1995年开始启动,先后有112所大学入围。

“985工程”是1998年5月,在北大百年校庆时,国家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重点支持39所高校,包括清北,华东五校等。985也是211,相当于在211里选出来的重点大学,但是,有大部分211不是985。
一般家长经常提及的大学都在985名单里。非专业人士能知道的大学最多也就二、三十所,都是最有名的大学,几乎都在985名单里。还有更多的家长知道的大学不超过十所,知道清华,北大,人民大学等,不知道华东五校、C9的大有人在。
即使如此少的学校,他们也了解的不深,仅仅知道名字而已,还有清华比吉林大学好等,至于学校的历史,专业特色,就业质量等,都不是很清楚。
211大学评选标准

我们知道211工程是国家为了重点支持一批高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程,所以必须要统筹规划,全盘考虑,不可能只支持一个发达地区,比如只支持北京,势必会有照顾性的名额。
在教育部所属大学之外,一般要照顾行业和区域。
211大学的入围标准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行业或省市只能有一个大学入选,因此我们会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省市很强的大学没有入选,而有的省市入选的大学并不强。
比如,北京的首都医科大学,这所大学有多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有16所附属三甲医院,名满全国的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儿童医院等都是它的附属医院,安贞医院,朝阳医院,随便拿出一个三甲医院都非常强大。但是它没有入选211大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北京已经有一所市属211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这所大学现在发展的非常好,同理,首都师范大学也没有入选。
反面的案例也有,比如石河子大学,延边大学等都是211大学,这些学校的实力远远没有首都医科大学强大,但是属于各自省内支持的大学。
211大学还有其它标准,比如师资,论文等内容,这里不讨论了。
从这个标准看,并不一定是211大学就比非211大学强。我们要深入了解大学的师资,历史,专业才能对一所大学有正确的判断。
211大学高考录取线

重点来了,211大学的高考录取线,一般来讲都是比非211大学的要高。这是多方力量角逐最后平衡的结果。
校方宣传211,采取录取时把弱势学科放到提前批、减少招生人数等方法提高录取线,家长,学生对学校了解不深,最后大家默认为211的录取线比非211大学的要高。
中学老师,校外机构等都在宣传报志愿要参考近三年的录取分数,这样大家就形成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的结果就是各大学对应相应的高考分数或排名,除非有极特殊情况,否则大学的排名很难有大幅度变化。
这种结果也是各方偷懒的理由,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高校,用人单位,学生各方情况分析
用人单位
现在用人单位,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几乎都没有一套有效的、完整的人才评价体系,就是说他们无法准确评价一个应聘者。
原因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大多数单位的人力岗位都是业务能力、年龄
经验、名校背景等维度相对比较弱的人员,很多小一些单位的人力岗位多为三本、大专生,才毕业的学生居多。这样的岗位不可能准确地判断应聘者的情况。二是几轮面试的时间加在一起也就几个小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来判断一个人勉为其难。
这样,几乎所有单位的人力岗位产生了一个偷懒的方法,就是利用高考这个可靠的入口来判断一个人。高考进入211大学的学生大概率要比进入普通学校的学生强,这样就产生了不要非211大学毕业生的现象。
学生
我们看一下现在学生挑大学、选专业时是怎么做的。
不管考试以前学生有什么规划,等成绩出来后,他们都是根据成绩选对应的学校,能去211,绝对不去普通高校。这就是一种偷懒的方法,把自己的分数和大学排名相对应,很少有人深入研究大学与专业,并与自己的特长兴趣相结合。
既然社会上有现成的大学排行方法,很多学生就采取了以不浪费一分,最好是压线进校的偷懒方法。大家想想,是不是周围人几乎都采取这种方法?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这种排名合理吗?更别说是否适合自己了。
高校
在211这件事上,有人不承认高校在偷懒,我们还是看一下实际情况。
211本意是国家出钱,出政策,支持学校发展为世界一流强校。但是学校进入211名单后,基本上就靠帽子吃饭了,因为有211头衔,不愁生源,不愁学生就业,不愁资金,不愁项目,可谓一帽定乾坤。很少学校在意自己能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偷懒。
既然有211的名头,大家就不必要费劲了,不用管学生的成绩如何,也不用管课程是否与社会脱节,反正用人单位非211不要。
有人说211之间也有竞争的。但是,我们看一下,每年高考有多少人能上211,全国平均在5%左右,就是说有95%的大学毕业生不是211大学毕业生,因此竞争程度非常小。
措施

各方都在偷懒的弊端充分体现出来了,那么各方都在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
国家已经确定了用双一流来替代985与211
双一流的特征之一就是有进有出,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名单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五年重新评定一次。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偷懒现象。尤其是末端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如果不努力出成果的话,下一次评估就会被踢出名单。
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也不能用偷懒的方式来评定人才,因为高考入口变得不可靠了。比如一个一流学科,当年的录取分数很高,但是五年后,被踢除名单,不是一流学科了,人力岗位这么评价应聘者?或者反过来,一个应聘者当年上的专业不是一流专业,现在是一流专业了,又怎么评价他?
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尤其是人力岗位要懂学校和专业的历史,最好能建立自己的人才评价体系,采取偷懒的方法不太实用。
我们可以参考当年大学合并情况。几十年前,长春地质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都不是985,后来都被吉大合并了。现在这些学生都说自己是吉大毕业的,但是这些学校当年入口的录取分数比吉林大学低了好多。
学生
由于双一流名单的变化,对学生填报志愿的要求更高,不能偷懒。
首先,家长和学生需要有前瞻性,对学校和专业的变化有一定的预判能力。避免入学是双一流,毕业后不是双一流的尴尬。
其次,要提前对相关大学与专业进行研究,比如,明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现在就应该研究一些不是一流学科,但是它们有可能在下一次评比中进入双一流的专业。这需要时间、精力和能力。
第三,明年很多地区采取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方法,这也需要大家对专业进行预判。
我是@聊聊考试,研究大学与专业三十年,让我们一起选一个好大学,挑一个好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