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子孙的骨气,具体到一个英雄的成长史,在中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骨气是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坚持。骨气是李白“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屈。骨气就是廉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后那含泪咽下的米饭;骨气也是陈然“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了里爬出”的不苟。
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流传着世界上最为刚正不阿的勇气与坚持,而作为炎黄的子孙,形形色色的民族英雄也为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丰功伟绩画下了属于自己的永恒的一笔,这些英雄,我们在生活中、网络上、教科书里都能见诸笔墨。虽然时代在不停的推进与发展,可是他们带给后世的影响却是始终无法忘怀的。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一代名将岳飞正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刻入骨血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也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志向所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民族英雄”却被移除出了教科书,这是为何呢?这还要从岳飞的生平说起。
习武少年之才
北宋崇宁二年,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的一个农村家庭。虽然出生贫苦,但是据说他出生时天有异象,有一只大鸟盘旋于岳飞家的上空,叫声嘹亮且久久不肯离去。父母认为这是福气的象征,于是给他取名为岳飞,小字鹏举。

家中家贫,岳飞不得已在年少时期便离家谋生。与其他同龄人不同的是,岳飞生来缄默,不善言语,却自有习武之才。很小的时候,他就比同龄人的力气大出很多,甚至是当时成年人都无法搬动的大石头,岳飞轻而易举便能够举起。
这也使得他在村子里小有名气,凭借着这天生神力,岳飞经常为周围的住户邻居打抱不平,他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却心怀大义,平生最看不惯藏污纳垢之事。只要求助他是为了公平正义,他都满口答应去帮忙。
自己生得清奇骨骼,天生习武之才,自然不能浪费,为了锻炼自己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岳飞走上了练武之路。他曾将拜著名武林高手周同为师,周同其人,最擅长于骑射,见岳飞天赋异禀却又虚心好学,非常喜欢这个徒弟,将自己生平所学倾囊相授,岳飞的武艺得到了进一步的精进。
只是还没有学习多久,周桐就病逝了。岳飞对于自己的授业恩师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每逢周同忌日,岳飞必定会前往祭奠,这个习惯在后来她成名之后也坚持如此。虽然恩师已经去世。

但是此时岳飞已经将武艺学得十之八九,且周同临终前给他留下了许多指点秘笈与练武方法,岳飞自身又天赋奇佳,稍稍琢磨,便能够达到大成之境界。当时才只有20来岁的岳飞已经可以拿起三百斤的重弓并准确射中目标,成为了当时小有名气的人物。
戎马生涯
宣和四年,战争拉开了序幕。一心想要为国效力的岳飞,义不容辞的选择了从军。在军队中,岳飞表现十分出彩,他大胆心细,兼具勇武与计谋,在贼寇的清剿中,更是以一己之力敌对上百人而生擒贼首,这样竟然还能全身而退,很快在军中一路加官进爵,被升为偏校。
靖康元年,宋钦宗反悔之前割地求和的赔款,与金开战。岳飞十分想去前线拼杀,又担忧家中母亲年迈,无法尽孝。岳母却十分大义凛然,她不仅没有阻止儿子上战场卫国,更是鼓励儿子建功立业,并且在岳飞背上亲手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以彰显自己对于儿子的支持与鼓励。解决了后顾之忧的岳飞毅然投身卫国的战争之中。
在这场战争中,岳飞将自己带兵打仗的天赋与过人的武艺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敢于冒险,从不畏惧,更是治理有方,指挥得当,多次建功。常常处于最前线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死而后已。建炎元年,他被王彦提拔,成为王彦麾下猛将,得到发展空间的他更是勇武不凡。

此后更是一路做到了将军之位,统帅抗金大军。但是岳飞的一腔热血抵不过昏庸无能的帝王,赵构屈辱求和,岳飞遭到奸臣构陷,当时金人忌惮岳飞作战勇猛,通知自己的奸细:“必杀岳飞。”岳飞虽然能够统率千军万马,却猜不透昏庸帝王的心,绍兴十一年,岳飞被赵构诛杀,成为千古奇冤。
被移出“民族英雄”史册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桩冤案已经得以沉冤昭雪。而岳飞的名号早已在国内为人熟知,可谓是千家万户家喻户晓。岳飞的英雄事迹不仅被后人传颂,更是搬上了大银幕与国内的课本,岳飞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在我国的炎黄子孙中流传至今。
但是近年来,有部分教科书宣布将岳飞移出“民族英雄”的行列。此举一出立刻引发了舆论界一片哗然,岳飞的功劳所有人都看在眼里,为何却要说他不是英雄呢?

其实,并不是不承认岳飞是英雄,需要区别的是“民族英雄”这一个称号。因为结合岳飞当时的环境来看,金人是外寇,抵御他们自然是国家栋梁,可是到了千百年后的和平年代,五十六个民族早就完成了统一,不存在外敌一说,所以岳飞“民族英雄”的称号放到现在是不合适的。理应酌情改正。
其实,不管是民族英雄也好,个人英雄也罢。不可否认的,依旧是岳飞曾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我们的中华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英雄、这样的大义,才能够延绵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岳飞的故事是动人的,至今仍在每一代炎黄后代中流传,而优秀的文化无疑是经久不息的,即使时代也不能浇灭我们对于他飞膜拜与向往,是否是“民族英雄”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