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白岩松说过: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13岁的她迎来了叛逆的青春,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的增强,被看见、被尊重的需要也迎面扑来。
大图模式在没有征询意见,没有沟通,容不得商量,甚至连女儿喜欢什么,女儿的老师是谁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父亲自作主张地更改了她的兴趣课,以他成人的势利思维认定了可以直升高中的英语,才是女儿的升学捷径。她无可奈何,抗拒无效后只能生气地跑开了。
离异的爸爸重组家庭后,中年得子,全家皆大欢喜,怕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和着一起生活的爷爷、奶奶把生下弟弟的事隐瞒了她。直到弟弟的庆生家庭聚会上,她才悲哀地接受眼前这个事实:自己是全家人最后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全家人众星捧月地似地把所有的目光和关注聚焦在出生不久的弟弟身上,而已进入敏感的青春期的她,却只能落寞地独自站在人群的最外围,好像这一切,都与她无关,但好像这一切又与她密不可分,她游离在被忽视、冷漠,但又没法挣脱的进退为难的地带里,不知所措!
大图模式自己的兴趣课做不了主,父母的婚姻也好像与自己无关,父母离异后,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与两位老人相依为命。就连弟弟的从天而降,自己都是最后被通知的那一个。在父亲处事原则里,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就如一只阿猫阿狗,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尊重、尊严是什么?他也许从来没有过片刻的思考。孩子只是父母的附属物,不能有自我,不能体会独立生命的意义,唯有懂事地服从。她的内心是孤独、压抑的。
一只小狗的闯入,冷漠的她刚开始拒绝了,但就在第二天放学回到家时,小狗热情地迎上去并舔了她的裤脚,瞬间暖化了她冰冷的心。很久没有被这么贴心的陪伴了,也很久没有被家人这么热情地对待了。孤独的她在小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镜像,喜欢物理的她给小狗取名“爱因斯坦”,和小狗同吃同睡,视若珍宝。可是,有一天,爷爷把“爱因斯坦”弄丢了,他们不愿花费精力去找。就在她发疯了似的满大街寻狗时,爸爸怪她不懂事,大惊小怪,继母带来一只新狗骗她是走丢的“爱因斯坦”。她对成人的世界表示很困惑,也彻底爆发了积蓄已久的不满情绪。
大图模式她去了酒吧,手里拎着啤酒瓶回到家,正迎上焦急等待的爸爸。爸爸冲动得把酒瓶和她握着酒瓶的手一起摔在门上,她满手流着鲜红的血液。奶奶接回家后,爸爸怒火仍在燃烧,把她一路拖拽到客厅,一边劈头盖脸一顿暴打,一边要她向爷爷奶奶认错。无路可逃的她冲进卫生间失控大哭过后,怯生生地回客厅,看着消了气的爸爸满脸堆笑地道歉求和,她乖巧地坐在了爸爸腿上。
她深知事已至此,不得不妥协了:从小狗走丢起,爸爸就批评自己应该懂事,不应该责怪爷爷奶奶;被爸爸暴打,也是因为自己不懂事,不应该跑去酒吧喝酒让家人担心;而现在,爸爸拉下面子,放下尊严,求和道歉了,想想爸爸的太不容易,一家六七口人,靠他一个人撑着,要处处奉迎,要恰到好处地拍马屁。是时候懂事了,叛逆又怎么样,倔强又能如何,爸爸有太多的苦衷,青春期的自己要学会懂事些,学会为爸爸分担些生活的压力。从那之后,她不再争,也不再闹,像个大人一样,藏起了自己的态度和脾气,做一个懂事的乖乖女。
大图模式当同父异母的弟弟用撑衣杆打伤了奶奶时,父亲不但没有责骂,反而心疼地抱起弟弟去安慰,她说弟弟伤了奶奶要道歉,可父亲却说弟弟小,不懂事,反而责怪她多事。她对父亲不公平地对待她和弟弟,感到非常地愤懑: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面,标准没有明确的界限,可以被轻易地更改!除了心里愤怒,她又能做什么呢?只好又一次向父亲妥协,向青春妥协,做一个懂事、听话的乖乖女。
真正的青春应该是叛逆的,叛逆才是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建立世界观的过程,在叛逆的过程中找到和世界相处的方式。可是,父母却无法接受青春期孩子的反常、自我、自主、叛逆,他们指责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不懂事,批判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与自己对抗、较劲,甚至把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当作仇人,有着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大图模式谁没有过青春期?谁的青春不叛逆?青春期的孩子太不容易,中年父母何苦为难正处青春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