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心态
一、引言
只因和父母发生了一点争吵,或是被老师训斥几句,或是因为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结束自己年轻生命,这样的报道时不时会跳出来,给我们敲响警钟!《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师生冲突、家庭冲突、学业压力、抑郁症、都是致孩子瞬间崩溃,自杀的典型诱因。在感到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痛。面对外部的冲突,内心的矛盾,我们的孩子为什么束手无策,为什么心理承受能力如此脆弱?为什么孩子们的性格如此的懦弱?我们该如何培养出性格开朗、心理强大,至少是心理承受能力正常的孩子呢?
二、年龄与性格形成
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般来说,孩子的习惯和性格会在6岁之前形成,6-12岁属于潜伏期,是一个学习习惯巩固的一个过程,也是对自己性格特点的一个再认识过程,而12-15岁由于身体和心理发育不平衡,孩子会进入一个“青春期叛逆期”,随后之前积累的,潜藏的问题也许就会一触即发,发生无法挽回的悲剧。
假如我们能在孩子七岁时真的看到孩子的未来,那即便是孩子存在某方面的问题,我们也是有机会加以修正。如果从一开始就让我们的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让我们的孩子具有正常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许他们就能够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面对挑战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认为孩子长大之后表现出来的问题,其实都是其6岁之前形成的。也就是说,6岁之前的家庭抚养除了父母提供的物质上的抚养外,更多的,更重要的应该是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抚养。而6岁之前是一个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培养出什么样性格的孩子。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直接由他所在家庭对他进行的心理抚养方式决定,我觉得家长就是自己孩子性格的缔造者。

自信乐观
三、三岁真的可以看大吗?
我们常说“三岁看大”,就是说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三岁前就定下来的,并且对人一生影响巨大。心理学认为:
1.脑的发育,为性格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

大脑运动
当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宝宝的大脑就开始发育了。在妈妈怀孕的第4周,宝宝就有了第一根神经纤维,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此后神经纤维不断迅速增长,宝宝能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妈妈的关爱。到26周时,宝宝的大脑皮层已经有了基本和成人一样的沟回。脑细胞数目和体积在妈妈怀孕期间则是不断地增加与增大。宝宝出生后,大脑的发育非常迅速,这种高速发展的状态将持续到宝宝约6~7岁时,这时宝宝的大脑重量已经接近成人。三岁前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大脑发育首先需要满足的是营养条件,充足、优质的蛋白质、脂肪将为宝宝大脑神经发育所必需的养分,因此家长一定要为此阶段的孩子创造一个促进大脑发育的环境,提供营养膳食。
2.三岁前安全感的建立,是好性格形成的必备条件。
人生由性格决定。在心理学上,性格的定义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形成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没有谁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
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根据心理学的原理,0-3岁是婴幼儿初步建立对世界感觉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时期,婴幼儿与最初客体的关系是未来自我发展与日后人际关系的原型。如果在这一阶段,婴幼儿能与一个好的客体有良好的互动,在他有需要时能够及时回应并满足他,在他有愤怒、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时能温和地接纳他、安抚他,那么婴幼儿就能建立起对他人的基本信任,并且形成“这个世界是良善、温暖”的初步感觉。也就是李玫瑾教授所说的“3岁之前要有恩于他”。此阶段这样的孩子内心安全感较足,能够有勇气主动去对世界进行探索,在和他人相处时也不容易胆怯焦虑,反而会表现得更自然,更愿意与他人相处,这样状态的持续会让他的儿童期相对稳定。

关系建立
3.好习惯的培养过程,成为孩子好性格建构模式。
性格是由习惯形成的。—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后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三岁前也是习惯的养成期,儿童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极强,尽早开发孩子大脑潜能,发现孩子自身的特点,积极乐观,自然随和,积累知识、增长能力、挑战极限都会因不断重复而成为习惯性动作。尤其是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尊重孩子的意见,多些耐心,多了解孩子,倾听孩子,努力发现孩子的优势与潜力。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某些挖掘和培养,良好的习惯常能使我们终生受益。不好的习惯则会令我们举步维艰,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潜能开发
四、3-6岁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黄金三年期
家庭教育家李静认为3~6岁这个年龄段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黄金三年,是孩子智力发展、性格养成、自我意识萌发、情商潜能和社交能力建立等重要发展期,随着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孩子开始与外界有了更多更广的接触,三观也开始悄然建构,外部世界与他互动的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已不仅仅是感性体验,还有对理性规则的认识。而这时孩子心智发展还未健全,家长就要简单、明确、具体地给孩子定规矩,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并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李玫瑾教授也说:“6岁之前要立威于他”。
愉快合作
建构性格
五、6~7岁孩子的情绪情感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
1.爱动脑筋,想像力丰富,能按要求去观察事物,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可以初步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基本可以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爱劳动,喜欢的事情比较多,能够从游戏中找到快乐。
3.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4.他们的注意还不稳定、不集中,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集中注意的时间可达15-20分钟。
5.有一定的意志力,内心希望得到肯定,喜欢听好话,喜欢被表扬。
六、根据此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如何进行教育?
1.培养独立习惯。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比如,引导孩子养成整理安排自己的玩具,学习动手管理自己东西,学会控制,克服任性;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经历挫折,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仗,独立行走,更有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
2.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学会忍耐,克服孤独感,避免恐惧不安,适应外界环境;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防止自私,塑造开朗的性格。
3.家长一定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让孩子多经历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多积累一些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尽量多地关注孩子,发现孩子的消极情绪及时引导,防止对孩子形成心理上的压抑。
建构
七、总结
万丈高楼平地起,通过心理学了解孩子性格形成过程,结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兼顾物质和精神双抚养;从小塑造,培养良好习惯,就能炼就良好性格。各位家长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炼就孩子们的良好性格而努力吧!
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四、3-6岁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黄金三年期
家庭教育家李静认为3~6岁这个年龄段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黄金三年,是孩子智力发展、性格养成、自我意识萌发、情商潜能和社交能力建立等重要发展期,随着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孩子开始与外界有了更多更广的接触,三观也开始悄然建构,外部世界与他互动的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已不仅仅是感性体验,还有对理性规则的认识。而这时孩子心智发展还未健全,家长就要简单、明确、具体地给孩子定规矩,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并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李玫瑾教授也说:“6岁之前要立威于他”。

愉快合作

建构性格
五、6~7岁孩子的情绪情感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
1.爱动脑筋,想像力丰富,能按要求去观察事物,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可以初步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基本可以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爱劳动,喜欢的事情比较多,能够从游戏中找到快乐。
3.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4.他们的注意还不稳定、不集中,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集中注意的时间可达15-20分钟。
5.有一定的意志力,内心希望得到肯定,喜欢听好话,喜欢被表扬。

六、根据此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如何进行教育?
1.培养独立习惯。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比如,引导孩子养成整理安排自己的玩具,学习动手管理自己东西,学会控制,克服任性;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经历挫折,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仗,独立行走,更有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
2.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学会忍耐,克服孤独感,避免恐惧不安,适应外界环境;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防止自私,塑造开朗的性格。
3.家长一定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让孩子多经历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多积累一些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尽量多地关注孩子,发现孩子的消极情绪及时引导,防止对孩子形成心理上的压抑。
建构
七、总结
万丈高楼平地起,通过心理学了解孩子性格形成过程,结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兼顾物质和精神双抚养;从小塑造,培养良好习惯,就能炼就良好性格。各位家长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炼就孩子们的良好性格而努力吧!
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