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只是在寻找自己漫画家丰子恺有一段话这样说: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看起来挺有道理,教人于无奈处学会接受,于失败处学会忘记,这种道家式的处世哲学。
但是,反过来想一想,似乎很多"道理"都是这样——只适用于某个人、某些事、某个阶段。
面对同样的情形下,有些‘’道理‘’教你:要去抗争!
有些道理却教你:应该逃避!

若你正处于积极奋进或春风得意的时候。
看到去奋斗啊,去抗争啊之类的道理,一定会觉得无比正确,深得你心。
而此时你是那么的鄙视逃避,讨厌出世,觉得那只是弱者的借口,是loser的理由。
反之,若你正处于失败和受挫的时候。
看到教人逃避,放下,自我和解等这一类道理,在你眼里,又会变的那么的温暖人心,让你如获至宝。
凡事都须相对而言,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这也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很多时候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原因。

每个人发表的观点和言论,是不是能引起其他人的共鸣,关键还是看你和他有没有过相同的生活经历,相同的心路历程。
这就像是读书,从来都不是你在读书,你只是在书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是在做着同一件事:寻找后来的同类。
现实中,令人悲观的是‘’相互交流‘’这件事,很多时候结果都是无意义的。辩论更是多余的。
谁也不要试图说服谁。
这是我反复尝试过后的感受。
不要相信说了什么有没有这样的
经验?不要太相信别人说过的话,包括自己说过的。
为什么这样说?
是因为‘说到做到’这件事,稍微有点人生经验的人都知道有多难。
要多么坚定意志的人才能做到‘言出必行’啊。
就像每次有感而发以后,纪录下来的东西,过段时间再看,总会产生一个念头:
这写的都是什么东西。。。?
是自己否定自己吗?
不是的。
牙疼的时候,我会觉得‘’牙疼‘’是这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其他的病都抵不过牙疼这般痛苦。
胃疼的时候,又会觉得‘胃疼’是这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其他的病都抵不过胃疼这般痛苦。

为什么这么容易改变主意?
是因为人只在乎当下的感受,过去的痛苦无论当时多么痛,现在想起来也是没有切身体会的,当下正在感受什么样的疼,才是真疼。
同样的道理,以前纪录下来的自我感受,今天再看,觉得并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当时写下这些感受时,也是怀抱着巨大的热情,去纪录当时的感受。
你今天看了无感,觉得并不好时,只是你忘了你当时的心境。
无论多么艰难的一段路,当你走过之后,觉得会在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结果却没有。

人是健忘的动物,我们很容易就忘记一件事,一个人,一些自己说过的话。
情绪是流动的东西,我们太相信自己或者别人说过的话,就是相信人的情绪是一成不变的。
怎么可能一成不变?
世界上一成不变的唯有变化本身。
拿什么可以拯救你的人生?当我们从儿时,慢慢长大成年的过程中,烦恼,焦虑,压力,痛苦,都是一天天的在逐渐增加的。
每个人都是这样,从无忧无虑到‘’白发三千丈‘’。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人走路,刚开始的一段路程无忧无虑的,走着走着,生活就给你加了一道枷锁。
然后,你再走一段,又给你加了一道枷锁。
然后, 你再走,就会再加。
你一直走,就会一直持续不断的强加给你。

在这个过程中,你肯定会挣扎,会反抗,会想扔掉这些枷锁。
在你不断的抗争中,结果肯定多多少少也会解开一些锁,然后再扔掉这一些枷锁。
至于能解开多少枷锁,这个要视你的努力程度而定。
到这个时候,你就会想:何不一劳永逸的解除掉所有枷锁?以后永远不受这些枷锁的困扰,再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候。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人生里,你不断在解锁,现实生活却不断的在给你新的锁。
一生有解不完的锁。
不可能一劳永逸,这辈子都不可能一劳永逸的。
而且,悲观的是:你永远都回不到无忧无虑。
如果天真的追求‘无忧无虑’,那忧虑只会更多,
这是方向上的错误。

既然这是个‘此事古难全’的事情,
既然这个事情会贯穿我们整个人生过程,
那就只好摆正心态了。
首先要接受的是:这是一种长期对峙的局面。
因为只有先在心理上接受了这件事,才可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耐下心来,慢慢解锁。
‘解锁’,是贯穿我们一辈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