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模式 >弗洛里安和克里斯汀的再生设计项目 “未来海洋工艺”将海洋垃圾变成艺术作品
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人们在享受其中的同时也在不断制造垃圾和废弃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如何引导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近年来各界关注的议题。许多着眼于未来的设计师们发现,废弃的垃圾不仅可以被重新加工成可再次使用的材料,还可以成为艺术家和设计师进行艺术创作的新型媒介。
弗洛里安和克里斯汀工作室(Studio Florian & Christine)致力于将废弃材料和生活垃圾转化为日常生活可用的设计产品,并探索科技、传统工艺与可持续设计的创新融合。负责人兼设计师克里斯汀•卢(Christine Lew)和弗洛里安•韦根纳斯(Florian Wegenast)都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克里斯汀是一位年轻的华裔女性设计师,主要从事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设计,在材料科学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擅长探索废弃材料在可持续设计中的转化利用。弗洛里安则是一位英国工业设计师,从事实验性设计,探究如何通过可持续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大图模式 > 弗洛里安和克里斯汀的再生设计项目 “未来海洋工艺”将海洋垃圾变成艺术作品
“未来海洋工艺”(Future Sea Craft)是弗洛里安和克里斯汀工作室在伦敦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设计师发现,退潮后的泰晤士河畔有很多垃圾被冲上岸,在对此进行调查后发现附近海域有很多塑料垃圾,海洋生物都会误食这些塑料制品,后果非常严重,于是他们产生了通过设计介入将海洋垃圾与废弃物转化成为产品的想法。并把在泰晤士河畔收集到的塑料浇铸制成优雅的瓷砖,称之“泰晤士水磨石”(Thames Terrazzo)。
大图模式 > 弗洛里安和克里斯汀将收集来的海洋垃圾制成灯具
弗洛里安和克里斯汀旅居香港时,也关注到当地的海洋污染问题。香港湾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频繁的渔业贸易活动使港口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当地海滩堆积了大量生活垃圾。于是,他们率领设计团队的其他成员,一起乘坐小船在海港上“寻宝”,打捞能够回收利用的塑料、碎玻璃、金属等废弃物,与香港本土设计师和艺术家进行合作,对废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实验性加工,变成可以使用的新材料,再找到香港当地的工匠和老手艺人,采用传统手艺,按照设计将它们制成全新的、能够归于生活且美观的现代家居装饰物。
大图模式 >弗洛里安和克里斯汀用传统的渔网编织技术制作的灯具
不同地域的海港垃圾有其地域特色,设计师也希望在作品中体现出在地性。“本地的老手艺人们看到年轻的设计师对他们的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也非常开心,第一次意识到这些废弃物具有新价值。香港是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城市,在作品中我们也希望传达这一点。”克里斯汀说。
“香港湾:未来海洋工艺” 项目中的几件作品也曾在2019年深圳“造物新世代”展览上亮相:由金属边框和香港湾的废弃塑料制成的几何风格现代家居装饰,每个单独装置下方都安装了一块打磨好的废弃大理石,在金属边框的中心位置固定了由废弃塑料薄片组合而成的金属塑料片,塑料片以无秩序的形式呈现在固定好的金属片上,简约的设计造型与光影交织重叠,呈现出丰富的视觉语言形式。这组作品使垃圾在地化处理与价值转化的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将废弃材料与垃圾变为实用设计品与时尚艺术的转化路径。弗洛里安和克里斯汀也希望借助这个项目告诉公众:这些我们扔掉的物品,还具有潜在的可使用性。
大图模式 > 弗洛里安和克里斯汀用传统的渔网编织技术制作的灯具
弗洛里安和克里斯汀认为,可持续的设计一定要具备高品质的观赏性,也就是说在创作设计中隐藏这些废弃材料的“身份”。只有从视觉层面上获得观众的认可,才能说明可持续设计的结果是成功的。因此,设计师需要通过实地勘察了解废弃材料的属性,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转化,最终让这些设计作品回归于人们日常生活使用中去。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去转变自己的思维,从“设计产品需要哪些材料”转为“这些材料能完成哪些设计”。可持续设计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首先是设计师以可持续理念进行设计创作,然后才是通过这些产品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整个创作、生产、使用过程都在不断地强调、渗透这样的观念意识。
大图模式 >设计师收集、整理、再加工过的海洋垃圾,变成了完美的再生材料
弗洛里安和克里斯汀工作室先后参与了许多不同主题的可持续设计项目,比如利用3D打印技术将传统渔网制造方式延续到灯艺的设计制作中,将造纸厂回收的纸张通过纸浆工艺制作成纸艺灯,把回收的塑料进行处理后结合不同的挤出方式创造出特殊的大理石纹理,并制作了大理石灯,还把熔化的塑料溶液固定成形,雕刻制作成一枚枚精美的印章。弗洛里安和克里斯汀在设计创作中秉承“物尽其用”的思想,在实现可持续设计的过程中。始终保证设计产品保持一定的视觉观赏性。
克里斯汀认为,在这样一个消费时代,作为设计师,他们肩负着激起公众对再生设计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责任,她说:“这是一个设计领域的关键时刻,我们可以推广新型的跨界思维,并在设计对话中注入可持续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