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公元前214年,秦国大将蒙恬击匈奴,公元前213年占有“河南地”。
秦朝末年,匈奴单于冒顿入侵趁着中原内战期间重新夺回“河南地”。
公元前129年,卫青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
公元前128年,卫青率领三万汉军与匈奴进行遭遇战,大破之。
匈奴再犯边境公元前127年,匈奴侵略汉帝国东北边境辽西郡,杀死辽西太守;同年,驻守右北平的韩安国死后,汉武帝派李广接任。匈奴不敢与“飞将军”争锋,转而入侵上谷、渔阳。

此时,汉武帝没有派军支援,而是决定趁着匈奴攻上谷和渔阳之际,采用大迂回作战之法,以汉军主力打击匈奴右部,暂时不在乎上谷渔阳的得失,而是为日后与匈奴的大战争取战略上的主动。采用这种战略的原因有三点:
1. 匈奴盘踞在河南(黄河以南的几字形地区,不是今天的河南省),实在是汉朝的心腹之患,当年老上单于就是从河南出发一直打到距离长安八十里的甘泉,兵锋直逼长安
2. 秦朝时期的大将蒙恬曾经把匈奴从河南地驱逐,并且在此地建有长城,可以作为抵御匈奴的屏障
3. 驻扎在河南地的匈奴主要是被冒顿降服的白羊部和楼烦部,容易攻打
“河南地”指的是黄河“几”字形的突出部分,如下图所示:
卫青的大迂回作战汉武帝派遣卫青出征,追随卫青的将领有李息、苏建、张次公。

《孙子·始计》:“兵者,诡道也。”汉军的这次行动让匈奴意想不到,没想到汉武帝居然对帝国东北的战事置之不理,实在是高。
卫青军西出云中(“几”字形的右上角),出其不意把匈奴楼烦和白羊部包围在今天的山西西北部和鄂尔多斯地区,楼烦王和白羊王知道自己的斤两,哪里敢战,仓皇北遁。
卫青军紧追不舍。楼烦王和白羊王逃至高阙,与当地的匈奴合兵一处。卫青的追兵和匈奴首战告捷,斩杀匈奴两千多人,匈奴继续逃跑。
卫青乘胜追击,收复“榆林塞”(蒙恬北逐匈奴时设立,因多植榆树而得名)。卫青军继续北渡黄河,踏上蒲泥王(匈奴的一个王)的地盘,此时楼烦王、白羊王及其残兵已经集合于此,打算据塞固守。
卫青指挥汉军对匈奴发起猛攻,匈奴人顽强抵抗。对于匈奴来说,如果此战失败了,那他们就要失去河套地区的丰美水草,甚至退至阴山以北。对于汉朝来说,如果拿下河南地,就能把汉匈战争从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战斗极为激烈,但是大汉男儿越战越勇,终于拿下了这一块宝地。
拿下河南地之后,卫青转而南下,从高阙至陇西,如入无人之境,再而占有了宁夏平原,超出了战前的战略目标。
河西战役斩首匈奴五千余人,牛羊百万余头,克复秦将蒙恬所获之地,大获全胜。
汉武帝下旨:“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籍兵,数为边害……遂西定河南地……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馀万,全甲兵而还。”汉武帝既是炫耀汉军大胜,又有压服朝中反对征伐匈奴之人,并且振奋汉人之心。
这是匈奴自冒顿以来最大的惨败!
卫青居功至伟,被封为长平侯。追随卫青出征的校尉苏建被封为平陵侯,张次公被封为岸头侯。
出车彭彭,城彼朔方
朔方城遗址
河南地如何管理引起了朝野中的争议。
儒家的御史大夫公孙弘认为建立重镇需要太大的人力物力,有可能把汉帝国拖垮,并且当年蒙恬修朔方城至死也没有修好。 法家代表主父偃认为“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 ”
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修建朔方城,取诗经中的“出车彭彭,城彼朔方”之意,负责督建朔方城的正是卫青的副将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