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厉害吧?书法史上公认的书圣,论影响力,没人能比得过他。特别是在唐代李世民的大力倡导下,大家已经不再讨论要不要学王羲之,而是再琢磨怎么把王羲之学好。
大图模式王羲之呢,对自己的书法造诣也是比较自信的。
孙过庭《书谱》中引用了王羲之的一句话: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意思就是说,要论书法,钟繇和张芝的没人可比,其他的嘛,也就马马虎虎。
大图模式这还没完,王羲之还补充说:“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
你看,在王羲之的眼里,自己的书法水平并不比他们差,甚至还有超过他们的地方。怎么样,足够自信吧。当然了,人家确实是有这水平,这么说,也不为过。
王羲之有没有示弱的时候呢?也有。比如他在评价张芝草书的时候曾说:“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翻译过来就是:张芝啊,学习书法太用功,用笔的精熟程度啊,让我甘拜下风。我的草书,之所以比不过张芝,就是因为差了这一点。
大图模式咱们提起王羲之,提起“二王”书风,首先想到的就是魏晋风韵,怎么王羲之自己还那么重视用笔的“精”和“熟”呢?这些基本技法方面的东西,是他应该关心的吗?
其实,咱们很多人对魏晋书家推崇的东西多少有些误解。咱们说的这些“魏晋风度”,只是后人的总结,类似王羲之的这些高手,在下笔写字的时候,并不是光考虑“风度”,还特别在意点画的质量。
大图模式南朝的庾肩吾在《书品》中曾对张芝、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做了一个评价。其中一段话是这样的:“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
所谓的“工夫”,我们可以理解为用笔的基本功力,属于技法层面上的,讲究的是“精”和“熟”。所谓的“天然”,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书写时的自然,不加雕饰。
大图模式庾肩吾的这种比较是否客观咱们不讨论。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认识到,魏晋时期的书家在写字的时候,一是注重技法,而是注重笔趣,两者同等重要,几无轻重之分。
王羲之的书法,是风流的,是自然的,可你别忘了,他首先是精熟的。单就精到程度而言,王羲之也是书法史顶尖的。他对用笔精到、技法纯熟的重视,从他对张芝的那句评价就能看出一二。
大图模式回过头来说说我们的书法学习。很多朋友在学王羲之的时候,上来就高喊直追“魏晋风度”,好像离了这一点,就不那么高级。比较奇怪的是,很少有人去讨论怎么把笔画写精,也很少有人愿意去下大功夫打磨点画了。
这个“风度”,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一想就来的。在追求自然和潇洒之前,首先要有一个过硬的技法水平作为支撑。离开这个去谈其他,很难站得住脚。
怎么能学好王羲之?个人感觉啊,咱们不妨踏实一点,将注意力集中在笔下“工夫”的提升上。王羲之都那样了,还在和张芝比点画,更何况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