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古代问斩,为何等到午时三刻才执行呢?
古代的斩首示众,也就是死刑,是统治者常用的手段,在人多的地方对犯人实行死刑是为了能震慑百姓,起到宣传教化的作用。

我们经常能看到影视剧当中出现的情节:犯大罪者当街斩首示众,头戴枷锁的罪犯跪坐在囚车之中,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被围观群众丢那么一身臭鸡蛋,菜叶子,最后被拉到菜市场,在众目睽睽之中被刽子手砍掉脑袋。
为了达到震慑百姓最大化的效果,斩首布置的场地和流程通常很有讲究,整个法场中布满了恐怖的严肃且死亡的气息。监察官从签筒中取出一枚签,中气十足的大喝一声,刽子手往大刀喷上一口酒,大手一挥,人头落地。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斩首的时间都很有讲究,一般是定在午时三刻,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午时三刻用现在的时间计算是几点呢?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午时应该是正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一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正确的时间应该是在11:45左右,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12点整。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间问斩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封建迷信思想。当人们不能正确解释某种现象,便将事件的起因归结于鬼神,认为灾害祥瑞等都是上天赐予的,而人的行为要顺应天意。
而午时三刻时间,太阳在天空中央,阳光垂直于地面,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所以古人认为此时阳气最盛。
而中国自古都很讲究阴阳,人间即为阳间,鬼魂即为阴间。人死后就会变成鬼,斩首后犯人的鬼魂就会出现,为了防止鬼魂再出来纠缠阳间的人,忽而在午时三刻——也就是阳气最为旺盛的时间斩首,认为此时行刑可以压制鬼魂。

但是在古代的法律里并没有规定是在午时三刻行刑,比如唐宋时的法律规定每年从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斋戒节日,二十四节气日,每个月的宿旺和上下弦日,每月的忌杀日都不能执行死刑,还规定雨未晴,夜未明的情况下也不能执行死刑,实际上一年当中能够执行死刑的日子也只有十几天了。
唐代的法律还明确规定,只能在未时到申时这段时间行刑,大约是现在的下午一点到五点钟进行,到了明清,虽然沿用了唐宋刑法规定,但也从未对行刑的时间做出具体的安排,都是由行步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出行刑的安排,所以实际上古代人是不是喜欢午时三刻实行死刑也还有待 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