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开始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内心是犹豫的。因为要诉及自己内心的某些隐秘之地,多少觉得有些难为情。可仔细想一下,文字,不就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的吗?
我发现,在中国,其实一个家族是有很强的相似性的。或者说,这个家族的整体特性是一样的。说不出来为什么,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吧。
这种感觉,源于我这段时间在家待了半年之久的观察和反思而来的。

01
曾经我以为,我跟我堂弟、堂姐是很不一样的。我觉得他们很沉默,同时性格也很温和,不太愿意去反抗。他们安于自己的小世界,喜欢简单的小日子。
可是,后来我发现,其实我根本就不怎么了解他们;再后来,我发现,其实我们身上的某些特质还是挺像的。比如,不太愿意向家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安静,很沉默,喜欢待在自己的世界中。
我堂姐比我大三岁,现在在深圳工作。小时候,我最喜欢和堂姐一起玩了,因为每次去到她家,我就会缠着她,听她将故事,然后把她的书借回了家。可以说,我和文学的最初的联系,是从堂姐那里开始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堂姐跟我聊起了《红楼梦》。我至今还记得她说的那句话:“你知道吗?《红楼梦》真的太好哭了,我看一遍就哭一次,每一次都哭。唉,忍不住呀。”02
那时候的我没看过《红楼梦》,也不理解书中的故事,只是觉得姐姐太夸张了。后来,我学了文学,看了《红楼梦》,一遍又一遍,可是我还是没能哭出来。
于是,我明白了,是姐姐的共情能力太强了。
后来,我上了大学,姐姐也工作了。每次我们见面的时候,聊的内容不再是文学,我们也不再像以前一样交换好书,交谈看法。话题总是不外乎那些,就业、恋爱,还有各种生活琐事等等。而沉默也常常让气氛显得有些尴尬。

现在的我们,也会谈心,但总觉得好像少了曾经的纯真,以及青春的豪言壮语。记得我上小学那会儿,有一次和姐姐谈到了挫折的话题。
当时,姐姐是这么说的:“我宁愿自己的人生中多一些挫折,不要一帆风顺,这样我会变得更加坚强。”当时,她的眼里有光,是笑着说的。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打心眼里佩服姐姐。因为,我心中想的是,我才不要遇到挫折呢,一帆风顺多好啊。

03
只是,随着我们长大,好像每一句话都显得那么地小心翼翼。我们追求的东西好像也没有那么纯粹了,眼里也不再有诗和远方,更多的是现实的苟且和不堪。
姐姐大学毕业那年,不知道是因为压力太大,还是身体的某些原因,一下子胖了很多。毕业后找工作的那几年里,因为身材的关系,没少受人冷眼。
同样地,身边的许多亲戚朋友,也对她议论纷纷。“这么胖,真的不好看呀。女孩子,还是瘦一点好。”“本来恋爱谈得好好的,现在分手了,多半是因为她变胖了吧。”等等。

虽然我也觉得瘦一点好看,但想了想,其实减下来又何尝容易呢?胖也好,首瘦也罢,她都是我的姐姐呀,只要她觉得开心就行。
人们常常会说,时间和空间有时候也会是情感的一种阻碍。我觉得是对的。自从姐姐工作了,我们的联系就变得更少了。只是逢年过节才会见见面,聊聊天。
但我知道,不管现实如何,那个为林黛玉哭泣的小女孩,一直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