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中,父母最感兴趣的话题,情绪管理一直是高居榜首。或许应该说,最困扰父母的问题就是情绪管理。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拖拉,哭闹,叛逆甚至自卑懦弱等等各种挑战,父母总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吼大叫,怒不可遏。然后,等冷静下来,又开始后悔自责,觉得自己不是个合格的父母。
我想说的是,做合格的父母之前,先做个合格的自己。你对自己了解吗?

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发脾气吗?你知道自己又为什么发脾气之后后悔吗?
其实,懂得这一点,我要感谢我的先生,在我面对孩子发生错误行为不知悔改而大发雷霆之后,我家先生淡淡地说,发脾气只能说明我们的无能,想让他听话这件事当下我们是无能为力了。我相信如果你有更好的办法,就不会发脾气了。
是的,我突然惊醒,我发脾气是因为自己的无能,发脾气之后又后悔,是因为发脾气之后并没有实际效果并且证实了自己的无能。
所以,在情绪管理上,我们没有很好的了解自己。情绪对于我们来讲,好像是在来帮助我们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化解无能的尴尬,反而转弱为强。在发脾气的时候,表面上感觉很有道理很有气势。

情绪没有好坏,来的都是客。
情绪对我们作为生物体本身,就是一种保护。当我们受到威胁的时候,怒吼,面露凶色,为了抵御对抗吓退危害,也或者是害怕,惊吓,逃跑,为了远离躲避逃离伤害。看似都是负向的情绪,但却切实的为了保护着自己。
同样,当孩子发生挑战行为的时候,我们也是在内心感受到了危险,错误行为即将引起的风险会让我们内在响起信号,要启动保护措施,而这时候的保护措施,就是我们的情绪呈现方式了。
再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我们自己内在潜意识曾经存储的应对危险的模式,来自于我们过往经历的积累,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父母对我们错误行为的方式,也即是说,曾经我们是小孩子的时候,这些错误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是被父母用愤怒情绪对待的。相应的,潜意识里就埋下了这种行为不被允许的信念,一旦发生了类似事件,就像被触发的按钮一样,可以启动情绪开关。
所以,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都是有它的积极意义所在。所以,我们要接纳一切情绪的存在。

每个情绪背后隐藏的是我们的需要和期待,我们并没有关注和理解自己,要么就是发泄情绪,要么就是压抑情绪,面对的仅仅是情绪本身。大部分人都知道很难通过发泄情绪解决问题,认为这种方式太冲动,而压抑情绪就是理智的选择吗?
压抑情绪,通俗的讲就是“生憋”就是“忍”,很多时候,被认为这是人的一种良好素养的表现。更何况,孔子老先生就说了“小不忍,则乱大谋。”老子他老人家也说了“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还有俗语是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忍”可以解决问题的话,为什么又有“忍字诀”最后一句说“忍到忍无可忍时,无须再忍。”什么时候是忍无可忍之时啊?这个标准,大家各有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