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惜命,从小就特别畏惧死亡。慢慢长大,对死亡的畏惧感稍有递减。
四十出头的年纪,当鱼尾纹、白头发相继到来,对衰老的害怕日益盖过对死亡的恐惧。死,不足惜。老,那才要命。可悲的女人啊,愚蠢的我!

我想象不出该如何面对,脸上沟壑遍布、走不动路、病痛缠身又无朋友可分享的老年生活。光是念头一起,那深重的无奈和孤独感就会扑面而来。
细细想来,其实我害怕的也不完全是老去,恐怕最在意的还是孤独地老去。孤独,我真的还没有做好战胜它的心理准备。

跟老公沟通过这个问题,他比我理性。当时就劝我好好读读《百年孤独》,那本躺在书柜里多年,都积上了灰尘的书。其实不是没读过,只是几度拿起又放下,看不下去啊!人年轻,心不静。
而今,已届知天命的年纪。重新捧起这本书,感觉完全不同。一句“他逐渐明白,安度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跟孤独签订体面的协议。”就彻底把我征服。

是啊,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孤独地生,孤独地死。一切世间生死相续,无法改变的就要学会与自己和解,然后勇敢地去面对它,人生才不会那么可怕。
所有热闹喧嚣的过程最终都会归于沉寂,只有静下来独处时,你才是你。

被称为悲情疗伤歌手的阿桑早就唱过: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我理解了个大概:一个人的孤独也许是一种享受,是狂欢,也许是一种宣泄,宣泄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一群人的狂欢也许是个体孤独汇合的一场盛宴,所以近于癫狂。越是癫狂,内心就越是孤独。换句话说,他们癫狂,其实就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孤独。

年轻时我们总是结伴成行。不管去哪里都会拉上三五好友,吃饭喝酒,笙歌燕舞,叽叽喳喳,欢声笑语。仿佛人生就会这样一直热闹下去,心里没有秘密,眼里没有畏惧。

年岁渐长,半生弹指间。自己都想不起到底是从哪天开始,不想再呼朋唤友,不想再灯红酒绿,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或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或听一首年轻时听过的歌,或下厨简单地煮碗面,或单纯地盯着天花板发呆。

原来酒醒人散后,无论是亲人、爱人还是朋友,最熨贴灵魂的还是自己跟自己对话谈心,因为能与自己娓娓而谈的人绝不会感到孤独。
如果你独自一人时感到孤独,就说明你没有把自己陪好。这是《百年孤独》里又一句震撼到了我的话。

个人觉得这句话的层次更深一点,时时刻刻学会与孤独共处却不感到孤独,这不是战胜孤独,而是享受孤独,心境又进了一步。
而今,我终于敢直面孤独。因为我知道,享受孤独才是找到心灵归宿的最佳方式。一个人时,我渐渐能感觉到,内心日趋平和,且慢慢丰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