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各位都知道这幅画,清明上河图。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世界各地的历史学者公认的最能反映宋代百姓生活的画卷。这幅画最让人震撼的是,它仅仅五米长,却能详细地反映出北宋东京城的繁荣。
然而你知道吗?画中一百多栋楼宇中,竟有四十五家都是经营餐饮的店铺,已经快要接近半数了。不仅如此,美国生活杂志曾评选出一千年来人类生活最深远的一百件大事,而宋朝的饭馆与小吃竟然跃居第五十六位。宋朝人对美食的追求竟然被一致认为对全人类的生活有影响,这是什么原因呢?

许多人认为,世界上最爱吃的国家是中国。汉语中吃这个字也出现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打招呼,人们喜欢说你吃了吗?工作叫饭碗,工作好叫吃香。嫉妒叫吃醋,占便宜叫吃豆腐,人缘好叫吃得开,还有奇怪的“堑”都用吃来搭,这不正是中国人自古以来饮食情节的彰显吗?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可以这样来概括,吃什么,怎么吃,在哪儿吃,用什么吃。饮食文化的发达,体现的是这个社会的安定与富强。那么对吃十分讲究的宋朝,为何一直以来承受的是历史对他积贫积弱的评价呢?

通常历史学者会将宋存在的时代称为宋、辽、金、西夏时代,宋和辽、金、西夏这几个北方民族的纷争从来没有停歇过。现如今,我们回望那个朝代,就可以看到,他在在辽国、金国的入侵下不断退缩求和。北宋皇帝被俘,宋朝子民被迫南迁,最终宋怀宗在广东崖山坠海,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从此画上了句号。因此多年来,宋朝常常被人看成一个窝囊的王朝。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窝囊的王朝,却结束了五代十国六十年来的战乱分裂的格局,一统中国的半壁江山。赵姓家族的统治长达三百一十九年,成为中国同姓家族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据不完全统计,宋神宗时期中国国库铸币一年就达到五百万贯,是唐朝开元盛世的二十倍。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繁荣,使得宋拥有了巨额资本,成为了中国最阔绰的朝代。
宋在经济、文化、思想、技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峰。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可以看出,宋朝的文明成就,既是空前的,又是绝后的。

宋朝的繁荣,让饮食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中餐,用的煎炒烹炸这四种烹饪手法,全是在宋朝开始普及的。
在古代一天吃三顿饭是很奢侈的,哪怕在富裕的唐朝,人们也以食两餐为主,而三餐制就是从宋朝流行起来的。在食物供应匮乏的时代,能多吃一餐是社会经济状况优越的表现,英国是从1786年才有了午餐的概念,日本吃三餐的历史也不过上百年,而在宋人的带领下中国人已经吃了一千年的三餐了,这样先进的饮食制度为何是从宋开始流行的呢?

在宋代建国初期,两位开国皇帝赵匡胤与赵光义就制定了正确的农业政策。因为他们见证了前朝五代十国爆发的多次饥荒,土地颗粒无收,整个国家笼罩在极度的阴霾中,因此历代宋朝皇帝都格外重视农业发展,宋真宗赵恒也不例外。宋真宗对越南人带来的大米很感兴趣,在宫中试种了两年,发现效果很不错,就把种子收集起来交给地方官员,让他们去推广,为了推广还免了农业税。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宋朝农田的单产将近唐朝的两倍,宋代垦田的面积达到了7.2亿亩,南方水稻亩产量约176千克,北方小麦亩产量约89千克,无论是耕地总面积还是亩产量都远远超过前朝,从此便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而让宋朝繁荣起来最重要的是一纸盟约——澶渊之盟。由于盟约,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虽然后人认为盟约令人不齿,但是在当时让百姓过了一百多年安稳和平的日子。只有安稳了,才会富足,饮食文化也跟着空前地发展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