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一个人便代表了中国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精神”更被誉为中国的民族魂。很多人了解鲁迅都是从课本上开始,印象中的鲁迅总是紧皱眉头满脸严肃,其实,鲁迅也曾经是个热血、大声呐喊的青年人。
这句诗出自鲁迅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本来是无题的,后来因为鲁迅的挚友许寿裳才有了个题目《自题小像》。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诗,却未必知道鲁迅是在怎样的状态下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流传百年的佳作。写这首诗时鲁迅才20岁出头,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春,鲁迅与钱学森的父亲等人一同赴日本留学,当时的鲁迅想法很简单,因为早些年父亲生病的经历,鲁迅希望能学好医术,救万万人,也是救自己身后饱受帝国列强侵略、同胞生活水深火热的故园。
因此,鲁迅在日本生活的次年就毅然剪掉了脑后那根辫子,当时清朝统治还没有彻底宣告结束,他这一举动无疑是表明自己不愿意再做清朝“臣民”。剪完辫子后,鲁迅还去拍了一张平头照片,他把这张照片寄给好友许寿裳,为了解释剪发的原因,鲁迅在照片的背面写道: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即使故国风雨飘摇、面临存亡危机,但他的心绝不为黑暗所控制,身为一个中国青年,他会永远怀揣着这样的热爱,愿意为国付出自己的鲜血和青春!
而“寄意寒星荃不察”这句涉及《楚辞》与《离骚》的典故,“寄意寒星”化用了《楚辞》里宋玉“愿寄言夫流星(指贤人)兮”一句,荃本来是一种香草,屈原用它比喻国君而鲁迅用它比喻祖国人民;
即使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像以往那样在课本上“常驻”,但笔者认为,先生的文字、思想永远不会过时,没有读过鲁迅的作品,就无法体会什么叫真正的现实主义,现代许多人在先生面前,只怕要自惭形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