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陪我们时间最长
和消失了一段时间的朋友小A吃饭,她说:“我最近真的太害怕一个人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到哪都觉得很孤独。”
不出三句话,听的出来,她最近说官方点是孤独,换个说法就是寂寞。
朋友小A其实看外在来说,她朋友挺多的,好像很善于交际,朋友都说她挺开朗的。
也许身边的朋友都关注到了她的外表,私下的小A有点忧郁、孤独,经常性焦虑。
自她开始停止无用的社交后,才发现有些朋友是面子工程,酒肉之交,再加上父母在300公里多外家里,心里有什么也不想去倾诉。
她这段时间想去改变点什么,转移注意力去享受孤独,发现自己和他人适应过程不同,她需要更多的时间适应。
身边的朋友除了对她同情的安慰后剩下怜悯,这样的人让人心疼。
孤独好像人的衣食住行,已是常态。
二。
孤独是另一种自由。
说实话上大学时,我也害怕孤独。
那时那种身在离家3000公里多外的城市,难过时,常常会有整个城市就自己一个人的感觉。想说话时,发现说的话没人能懂;甚至有同学说我有孤僻症。
夜晚,躺在床上,漫无目的的切换着音乐,想说话时反问着自己说又能向谁说,在生物钟下休息的8小时中,孤独的恐惧控制不住的快速生长。
每天下课后什么都不想直奔学校图书馆,直到下午天黑前回寝室。那会靠着在这段孤独到自己只能陪自己的生活里转移注意力,了解自己还能享受孤独,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想法,不断突破着这段黑暗的时光。我想我还是自由的。
图书馆的日子里看了几百本书,学会了在多人的热闹和独自安静中切换自己的状态,渐渐的发现,独处时只有自己,无关他人的感受,自己的快乐最重要。
在海滨城市上学的我经常去看海并深爱着,大海像一个老朋友,他一直都在那里等着,虽然不会和我对话,它一直都静静的听着,无限的包容着,陪着我自由。

三。
后。
独自走在路上,戴着耳机,看着红绿灯在夜里闪烁着,行人来去匆匆,快走几步,回家了也许没那么孤独。
白天的我很开心,没心没肺。日落后的好心情好像也下班了,随后接好心情班的是焦虑和孤独。
我有时也会这样,其实也没有什么事,只是经常性孤独,间接性等待自愈。
有一类人叫外向的孤独患者,白天阳光、向上、开朗,夜晚总会留点孤独的时间用来释放自己,在颓废中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
孤独的日子里找点转移自己注意力,做做喜欢的事情,满足感和安全感也许能从学会自己和自己相处中获得。
人生的画卷里,孤独是画卷的本色,其他喜欢的颜色需要我们自己渲染,不要害怕,怎样都还是那个精彩的自己。
外向的孤独患者,孤独还外向。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