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黑羽 来源|水滴产品进化营(ID:shuidi-academy)
为什么“健康码”是一款伟大的产品?为什么“红绿灯”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产品?
10月17日,在第五期水滴产品进化营第一模块《用户洞察》的课堂上,IN App创始人黑羽,以《印象派产品设计法》为题,向同学们传授了自己在产品领域多年总结出的方法论。
作为一名在To C领域征战多年的老兵,黑羽从绘画领域的印象派受到启发,并结合自身的产品生涯,针对To C产品,提炼出了一套印象派产品设计法。
这是一套系统的产品设计方法:一切从用户对产品的印象出发,最终回归到产品印象。产品的终极价值在于给人的一生留下的印象,这是印象派产品设计法的追求。
以下为黑羽在第五期水滴产品进化营课堂上的分享整理(节选):
01
红绿灯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产品
印象派产品设计法有两条原则,第一条原则:用户对产品只有印象,90%的功能都不会被人记住;第二条原则:外抓印象,内抓需求。
公司在内部讨论的时候,该讨论需求讨论需求,该讨论流程讨论流程,但对外一旦说产品层面时,只从印象点抓手,这样比较容易让团队内外达成一致、聚焦。
我认为,今年最成功的一个产品,就是健康码。疫情刚起来的时候,健康码就是弹出一个调查问卷,问你发烧了吗、咳嗽了吗、去过武汉没有,三个问题打勾就是红色,全部不打勾就是绿色。好多人想,这不是扯吗,自己填了谁知道。但是我认为,这个产品太伟大了。
我们以最初的健康码为切入点,第一,它要达到什么印象,第二给谁达到什么样的印象,第三,它怎么做到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产品有三类用户:政府、监管场所,最后才是用户。倘若没有这个二维码,我们去一个场所,人家敢让你进吗?场所敢让你进,政府愿意吗?监管层愿意吗?所以我们要看穿这个产品背后最根本的价值。
这个产品的推出,其实深谙整个中国的内部文化机制,以及整个社会重启机制的核心根本点,并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开放和发展,所以我拍案叫绝。所以,一个真正好的产品,不一定是复杂的产品。
我还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产品就是红绿灯。因为红绿灯用非常清晰的红绿黄三个概念,让人知道危险还是安全,同时拯救了全世界数以千万计人的生命,而且是不同种族、不同人群都能很轻易理解的规则。这样的产品不伟大,什么产品才是伟大呢?
通过这两个产品,我们会明白,到底用什么样的印象点,结合用户Get到的东西,去组建整个的商业模式。
02
印象派产品设计法有什么好处?
那么,产品的印象点到底是怎么实现的?
首先,我们以用户认知印象为我们的最终目标;接着倒推第二步——哪些用户,在什么样的场景、场合,才能产生这样的印象;最后,在这样的场景和场合中,他心里面到底是怎么想的,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我们达到的什么印象能让他记住并愿意传播出来,这是整个倒推的过程。
大部分产品经理来自一线的运营,他们很多时候会陷到自己的规则里去,规则会生长规则,规则需求会催生规则,规则实现又需要时间和成本。之后你会发现,这些大量的时间和成本,都被消耗在这些奇奇怪怪的枝叶上面去了,你自己还是感觉没办法把控。
印象派产品设计法有什么好处?它能够直达目的。
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在淘宝、天猫、京东上购物时,大家觉得这中间大概有几个步骤?真正普通用户的印象,就是逛、放到购物车、结算,这是我们流程的关键环节。但实际上,任何一个电商类的产品在这些环节中都不会少于11步,这还没有考虑到可能的促销、跨店、结算等其他复杂的机制。在这些关键环节中,最后要产生的印象是什么?是便利和便宜。
那么,这两个印象如何在上面提到的三个环节中体现?最后又要如何把十几个关键流程包进去?这就是我们产品要去实现的事情。当我们把让用户抓住关键印象点来进行倒推实现时,我们就会让自己的思考精力集中在要让用户Get到的印象上,让团队的精力放在关键的使用环节和流程上,再不断的细化和强化。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让各个团队无休止的讨论细节,无休止的希望增加时间和资源。如果抓住了关键的印象点之后,你会发现,很多细枝末节的事情,我们都可以放权让团队自己去吵。我们只需要问:让你达到的几个关键的印象点达到没有?没有达到就别扯要加规则,这些我们会在第三步迭代式开发法则中详细去说。
资源永远是稀缺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资源用在刀刃上,优先级永远存在,只是如何去发现它。如果大家能够对关键印象达成一致,优先级的很多讨论就不会再产生,时间就省下来了,公司的钱也就省下来了。
说服自己和说服人,其实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创始人特别爱讲道理,与其陷入到团队的逻辑和细节中,不如就跳出来问他,我让你干的事情干了吗?你觉得这样做,用户能达到我想要的目标和印象吗?只抓这个点,反复抓,很多问题他们自己会消化,很多优先级他们自己能解决。
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也具备了基于战略倒推思考的能力,自己成长也会快一些。
03
印象点是怎么产生的?
那么,印象点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印象派产品法有三个关键印象点:一、用户是怎么知道的?二、第一次使用前8秒;第三、离开之后的5分钟。这也是我多年来提炼出来的三个关键印象点。
很多产品经理,一说起产品很快就能点出它关键的功能和优势,但这些往往不是用户的传播点。用户可以Get的东西,一定是他的理解和他转头就可以说的东西,这是特别特别值得我们花精力深挖的,跟传统的营销定位不一样。
营销定位是在你产品已有的东西中挖掘出相应的印象进行传播;而我们到底是希望把产品的哪个点放大给用户,想用哪个点打这个市场,在确定了这样的印象点后,再反过来思考产品方向该怎么做,要如何强化这个印象点。
抖音其实已经给出很好的答案了:抖音不希望永远被定义为潮人跳舞的APP,所以它会不断的根据用户市场,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不断的改变用户的比例和行为,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淘宝也一样。淘宝以前是假货聚集地,给人的感觉是便宜;淘宝的种类多,但种类多的传播点不算很清晰。最近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很有意思——要想买好的东西,去淘宝找一找。我发现这个情况的时候,很讶异,但心里很高兴,因为以前淘宝是低价的代名词,但现在一些高价、奢侈商品,只能在淘宝上买到。
一句话:让你的用户只有一个印象点,再用这个点让大家有切实的体验。
用户怎么知道的你的产品,特别重要。他是听谁说的?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在什么环境下说的?这三个问题要弄清楚,中间的细节都特别重要。
使用前的前8秒,符合互联网To C端产品的特征。前几年,大家说用户用产品的专注力有4分钟,后来说是2分钟,再后面说只有20秒,但我告诉大家,现在用户真正的注意力和产生印象最关键的时间其实只有前8秒。
后来,我找到一个科学依据。心理学上说,人对当下的印象只存在8秒钟,当下的时间点产生的心流感应和眼睛直接得到的信息,会让他形成一个当下的印象。超过8秒的信息就是刚刚,8秒钟之内是现在。
如果你想传播的印象点和用户打开你的产品前8秒可以Get到的点是一致的,非常好;但有时候用户传播的点,不一定是你真正想打的点,也不是你的这个产品想要满足或是想改变的东西,如果想要用户记住,或者后面再传播产品时按照我的想法传播,到底应该怎么办?
这时候,我们只有一个地方能改变它,就是当用户用完你这个产品以后,5分钟以后马上问他,对于刚刚用过的那款产品,你还记得什么?这时候,用户嘴里面说出来那几个点,就是我们有可能改变和转化的地方,这是最后唯一的变量,是还可以控制的变量。
04
印象派产品设计法的三方向性原则
印象派产品设计法的三方向性原则是:强化认知印象、简化心理流程、细化实现步骤。
一定要强化用户对产品的认知印象。让他们感觉,这个产品的文化就是这样:产品包装也好,用户打开包装盒的那一瞬间也好,一打开来就能有这种感受。
那么,如何强化认知印象?
强化认知印象分为三个层次:执行层面、事的层面和人的层面。事到最后,强化认知印象的人,一定不是创始人和高管,一定要依靠团队去做,所以一定要反复向团队说这件事情,说到你自己都觉得烦为止,才可能让团队认为这件事情很重要。
要反复反复的在团队中找到好苗子,让他把这个基因种下去,反反复复的站在用户角度去思考,到底要怎样强化用户的印象点。一定要用最少的语言,只抓印象点,内部需求、实现逻辑放手让团队去做,但是我要的就是这个印象点,必须得做出来,没有这个东西就滚蛋。要用这样的方式让团队很清晰的知道任务的优先级是什么。
简化心理流程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用户在哪些触发场景要感知什么印象?一些产品经理会说发调查问卷,这是我最鄙视的一种做法,如果天底下有这么好干的事情,那这个产品也太容易做了。调查问卷最不靠谱。
其次是线上调研。微信聊天、打电话都不靠谱,这些东西只能让你发现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却不能让你发现巨大的机会。当用户在用你的产品时,那些想做而没有做出来的动作、想说没说出来的话、手指停顿的时间,乃至一个页面退出的点,才是我们所有做产品的人真正要明白的,最重要的机会。
一些好的公司会有用户调研部,会请用户到公司里面来,给一百到两百块钱的奖励,很多情况下这样做不太会有问题,但要看到底是什么产品。
比如汽车类、电商类的产品肯定没问题,但社交性的产品就完蛋了。因为人天然有自己的人设,天然想得到外部认同感,又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用这样的一个产品,如果你想让他说出真实的感受,对不起,他连滑动都会走样。但凡在公司内部所做的社交产品的调研,我统统都不相信。
我们做的事情很简单,如果想让用户告诉你真实的社交产品体验,一定要在他最熟悉、最放松的场景中,而不是在偏离他的使用环境中,告诉你一个曲解的流程,这对我们做产品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用户嘴里面说出的真实的话,对我们做产品、做传播才有价值,一定要找到真正的触发场景。
最后一步是细化实现步骤。产品到底应该怎么一步一步做出来,印象点最后怎么落实到纸面上、生产工艺流程上、用户接触上?这个步骤遵循两个原则:通过印象+场景,分解心理流程环节;通过环节印象,倒推实现方式和方法。这里我推荐的方法是MVP(最小化可实现的产品)迭代法,进行快速验证。
与一般MVP的方法稍微有所不同,印象派产品设计法的MVP迭代法,专门验证各个环节的印象,验证在每一个节点给用户产生的印象,在实现方式上完全基于印象倒推,而不是验证需求。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水滴产品进化营(ID:shuidi-academy),本文仅为全部笔记内容的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