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中国”这个名字,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呢?我这里不想就“中国”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作为一个概念,所代表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罗列,我只是想说,咱们这个国家为什么叫做“中国”,“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文化含义。
大图模式据《辞源》记载:“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我国其他地区称为四方。”《诗经 小雅 六月序》称:“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当时华夏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并不断扩大活动,故而称黄河中下游为“中国”,与“中土”、“中华”、“中州”、“中夏”、“中原”等含义。商称自己为中商,有中商四方,这时“中”是赞美类的形容词;周提出华夷之辨,以提高周国的地位高于列国,这时中国一词已经出现。尚书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可见,最初中国只是一种美称,意思是世界各国中地位最尊崇的地方。
大图模式“中国”名称的由来,与“中”字有很大关系。“中”,素为中国古圣人所推崇。儒学《中庸》开宗明义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不易的法则,即定理。“中庸”,就是要求人们为人处世始终保持不偏不倚,永远执中协同,这是必须坚持不能改变的法则。我国古代,“国”字的主要含义是“城”或“邦”。《说文》有言:国,邦也。“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这种称呼,不但显示了上古先民自以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优越感和地理美称,更包含了上古先民对“中”所代表的“天之正道”的隐喻。
大图模式在中国古人的心中,生活在中原地区,以及后来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扩充起来的王朝国家,都一直认为中国位于世界的中央。这一点,曾经被现代人多次嘲笑,认为中国古人是夜郎自大。有一个传说,明清时期,当外国人把他们的世界地图带到中国来的时候,中国皇帝看到自己并不位于世界的中央,非常生气。因此外国使者把地图裁剪了一下,让中国终于位居世界“中央”,那时候的中国皇帝才高兴起来。这个传说是不是真实的,并不能确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故事确实表明了中国古人对地域观念的认识。
其实,中国古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也是在长期的地缘过程中形成的。由于交通的不发达,古代的地理知识是很欠缺的。不过,虽然地理知识很欠缺,但是,由于中国东边的是大海,南边是原始森林,西边是高原,北边是荒漠戈壁,而且,无论东西南北的少数民族,都极力地往中原靠近,想要抢占中原这块肥沃的土壤。因此,实际上也就更加坚定了中国古人把他们所生活的地域,当成是世界中央的概念。
大图模式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说的便是“中国”的文化概念。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文明史,在这过程当中绝大多数时间,无论是军事、科技、文化、财富、资源、人口等等,华夏王朝的整体实力都是碾压周边小国。这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华夏王朝便开始以正统自居,“正统”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一书中,在汉代的《汉书》中更是把“正统”上升到了华夷之辩的高度,把政治上追求正统称之为尊王攘夷,从而将华夏王朝与周边未开化的政权彻底区分开来。
当华夏正统与周边的“夷”区分开之后,这种政治层面上的“中心论”便自然而然的浮出水面,这就有了正统的华夏王朝居于天下中央,而四周的狄夷邦国环绕四周的理论,故而我们就会长长听到“国有圣君,则四夷来朝”!这种状态一直持续贯穿了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王朝,但是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又有了更为完善的内在含义……
大图模式中国人自誉为华夏子孙,中国古时指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古人是将华、夏作为中原和中心,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作为四方,相对而言,夷不谋夏、夷不乱华,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华夏代表了先进的文明和思想文化,地域经济的发达和进步的文化,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深刻地影响着周边少数民族,历史上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最终还是认同中原汉文化,不可避免地出现野蛮的征服者最终被被征服者的文明所征服,出现了兼容并蓄的局面,因此,文明发达,繁荣昌盛最具说服力和诱惑力,也是前进和创新的动力,是大势所趋。
大图模式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历史知识,可以私信小编,小编会为您答疑解惑,
更新文章!(更多
资讯可关注:煮酒论古今中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