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身边有无数的家长抱怨,觉得自家孩子不懂谦让,生活中的行为有些自私。相信平时,父母曾经无数次对他说过,要懂得谦让他人,保持最基本的礼貌。可是孩子转眼间就会忘记,接下来的行为依旧我行我素,这让家长颇为头疼。
大图模式四岁的毛毛,生活中好像"土匪"一样,平时奶奶最疼他,什么好吃的和好玩的都会留给他。可是中午,奶奶随口说了一句,想吃毛毛的零食,结果他居然嚎啕大哭,而且嚷嚷着不让奶奶吃。看着他的表现,家人当时就有些忧心,好像看到了长大成年后不孝顺的样子。
或许是现在家长的教育过于宠溺,才致使孩子变得自私。但不管怎样,只要发现了问题所在,家长就有必要引导孩子,让他从此走向正轨。未来孩子需要独自面对很多问题,谦让也是他与人相处的必备能力。
大图模式关于谦让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家长有不同意见,毕竟每个人对谦让的定义和评判标准不同。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有追求自我的权利,所以在某些事情上,家长不能用"你已经长大"或者"让着小朋友"去要求孩子,毕竟他们的生理年龄还没有那么成熟。
若是孩子有"为小自尊"的想法,那么家长肯定不能纵容。仗着年龄小就拼命去索取,觉得所有人都应该以他为主,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一经发现,家长就要严厉去制止他。但是"过于谦让"的想法,也不要灌输给孩子,这样会使得他们有些自卑,总感觉不如别人,这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影响极深。最可怕的是,在这种心理的促使下,孩子有可能形成讨好型人格,总想着去谦让别人讨好别人。
大图模式记住一句话:适度的谦让才是礼貌,而过分的谦让,就会成为无能和懦弱的表现。中国式教育所要求的那种谦让精神,其实有些用力过度,会让孩子的心理出现病态发展。试想一下,总是要求孩子去满足别人,那么有谁会去爱护和满足他呢?要知道,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尤其是小孩子。
当然适度的谦让还是要学会的,特别是不懂得尊重老人和自我行为严重的话,父母还是有必要去培养孩子保持基本的谦让。
大图模式一、做好引导工作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务必要给孩子正确的指引,先让他认识谦让,并且懂得谦让的重要性。接下来,父母可以对孩子进行训练,先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就拿食物来说,每次吃东西时,不要再像之前单独给孩子食用,而是当他面把所有食物平均分开。若是家中有长辈的话,也要先紧着长辈去吃,让孩子知道要尊重老人。
或许孩子在初期会有哭闹,因为之前宠溺的习惯突然被改变,他可能内心一下接受不了。但家长也要毫不让步,一旦妥协,之前所做的努力也就浪费了。有时候教育就是比耐性,谁先妥协,谁就输了。
大图模式二、适当满足需求
可能之前的教育中,家长会无底线的去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所以才让他们变得如此自私。从现在开始,对于孩子的需求要先筛选,将需求分成轻重缓急不同的类型。原则上来说,只有合理的要求才能得到满足,不合理的就会被直接划掉。
不管孩子有多强硬,家长都要坚持原则,要不然他会觉得父母很好说话,日后想要再教育或者定规则,难度就会上升不少。
大图模式三、多互动
生活中,抽出一些时间跟孩子互动做
游戏,在这个过程中让他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建议选择
角色扮演类的游戏,可以跟孩子相互商量,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情景。然后陪他一起去完成游戏,从中感受礼貌或者不礼貌的区别。
很多时候,说教的意义并不大,而且孩子也无法直观的感受。倒不如通过角色游戏的方式,让他设身处地的去感受被尊重是什么,同时也让他知道不被尊重的感觉。只有孩子真的明白两种做事方式的区别,才可能从内心去改变。
大图模式四、多讲谦让的故事
若是没有时间去实践的话,那就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明白更多关于谦让的传统美德。想必都听过四岁的孔儒让梨,认真的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孩子,并且听听他的感受。有的时候,不要去对孩子讲太多的大道理,他们的小脑袋瓜容纳不了。
倒不如问问孩子的看法,听听他内心对谦让的理解,也好去规范他的行为。其实有些时候,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是来源于家长,所以有必要自查一下。
教育路上做个聪慧有远见的父母,关于谦让的度,建议家长要提前跟孩子沟通,让他知道谦让的界限在哪里。此刻要是让孩子随意去谦让的话,一旦形成习惯,未来面对激烈的竞争,孩子也可能习惯性的退后,然后把机会留给其他人。要让孩子看住属于他的那部分,因为这是他该得的,同时要教会他争取和守护。
大图模式总结:谦让是一种美德,孩子此时还年幼,不明白谦让的意义以及好处。当然这也是让他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时间段,此时的"狠心",都是为了让孩子的明日更辉煌。一旦习惯了谦让,那么日后与人接触,孩子自然也能受到更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