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与家长的交流接触越来越多,许多家长当面向我表达了对于两本格局书的喜爱。还有家长留言说,会将两本书放在床头作为枕边书,有问题时翻一翻,从中找寻答案。

衷心地感谢大家,我今后也会在解答家长的提问中,把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难题与书中的理论相结合,协同家长们将两本书学以致用,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天,我继续回复公众号后台的家长提问。其中有两个问题很有相似性,两个孩子年龄相近,都比较在意输赢。我进行合并回答。


说到奖状,谁会不喜欢呢?想想我们小时候,尤其到了寒假前的学期末评选,总是眼巴巴盼望着也能得上一张三好学生奖状,美滋滋地带回家贴在床头,爸妈看了,不仅会口头表扬,还能多给一些新年压岁钱作为奖励。
如果谁家的孩子学习好,各方面表现优秀,奖状也就越贴越多。那满墙的奖状就是孩子阶段性“胜利”的标志,也满足了家长向亲朋好友炫耀的虚荣心。

有形的奖励,
不能成为唯一的精神寄托
所以,第一个问题中的孩子想得到奖状,当然是好事情;第二个问题中的孩子坚定地想赢,也同样值得鼓励,说明两个孩子都有好胜心。
好胜心强证明孩子已经对自我有要求,对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有一定的认知。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就是自信。对自己要求高又做得比较好,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强。如果他继续做得更好,令自己满意,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好,慢慢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既然是好事,为何又会出现两位家长所描述的问题呢?第一个孩子就怕没有奖状,上课什么也不敢说也不敢做;第二个孩子输不起,哭闹发脾气。我分析原因有如下两点:
孩子把奖状视作唯一的精神寄托
孩子把奖状看作自己学习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功标志,这本没有问题,代表荣誉的奖状是对孩子进步的激励。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形的奖状成为孩子唯一的精神寄托,一旦失去,孩子的精神世界就会崩塌。孩子内心缺乏积极向上的、无形的精神支撑,他会不断挑自己毛病,不断对自己失望,害怕犯错,拒绝新的尝试。
孩子还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概念
小孩子在八岁以前,对于因果逻辑的感受还不强烈,他不会觉得我现在要赢,是因为只有赢了,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他更多的感受就是,我赢了,我觉得很快乐;我输了,我感觉很不开心。孩子不明白输了以后还有机会赢,赢了以后还可能会输这个逻辑关系;更不会去想虽然我现在不开心,但以后还是会很开心的相互转化道理。
正因为此,孩子总是喜欢跟别人比较,一旦不如别人就会自己生气,也会造成对自己无比苛刻的完美主义了。
孩子只能赢不能输,怎么正确引导?
2020-12-14 22:54 妈咪Jane黄静洁
[backcolor=url("][backcolor=url("][backcolor=url("][backcolor=url("]

精神支柱,
应包含多元维度
每个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它是成长的源动力,但精神支柱不能只是有形物质,形式要多样化,包含多个维度。
奖状是一个看得见的维度,但孩子如果把奖状看成唯一的标准的时候,我们就要检讨,是不是我们对孩子成功的定义太形式化了,孩子的生活是不是太单一了?能不能找到另外一些看不见的维度,帮助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内驱力呢?
我的提议是,弱化有形的奖状作为精神支柱的占比,让孩子的闲暇时光丰富多彩起来。
1.培养孩子更多面的兴趣爱好,比如学习一些才艺,进行公开的艺术类表演,让孩子感受到不完美的表现是一种常态。
2.多做有输赢评判的事情,比如引导孩子参加竞赛式的体育活动,在比赛中感受输赢是循环的过程,这一次输可能会换来下一次赢。
以上这些,都是增强孩子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等无形的精神支柱的重要方式之一。
讲讲我二个孩子的一点经历吧。
我的小儿子喜欢音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他也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他发现自己每次上台表演,如果自己练习得多了,熟悉了,他在舞台上的掌控感就很好;如果哪次练习得少了,就免不了会慌张,但是慌张不要紧,他通过自己的临场发挥进行“破解”,但下次一定会好好练,重新夺回对舞台和自己的“掌控感”。
我的大儿子喜欢击剑,这项运动带给他的输赢感更为强烈。有一次,他在美国参加少年奥林匹克锦标赛,在抽签淘汰赛中,巧遇了排名一号的冠军种子选手。这位选手是俄罗斯裔,长得又高又大,比我大儿子高出整整十几公分。而我大儿子学习击剑的时间并不长,技艺也没有很高,这就等于一个击剑“小白”去跟“大拿”正面抗衡,难度可想而知。